知道浦江是因为水晶。一个小小的县城,竟然有“水晶之都”的美誉,这让人好奇,天真地以为浦江出产天然水晶石。后来才知道,是各类水晶的工艺与规模让它出了名,它是全国有名的水晶制品生产加工集散地。再后来,还知道浦江更是“中国书画之乡”,几近每个人都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幅好画。再再后来,又知道了著名的“上山文化”……
但这一切的惊讶加起来,都比不及浦江塔山宾馆给我的惊讶之重。它在浦江的名气与地位,要远远大于浦江在浙江的名气与地位。只要说到“宾馆”或“饭店”,你听到最多的就是“塔山宾馆”!——惊讶已由初时的不解到后来的欣然,要获得如此肯定深得人心,必有其吸引之处,无论人与事都一样。
正是春寒料峭时节,淅沥的雨细细地下着。江南县城里还有着刚刚过完年后的气氛:喧嚣里有年关闹腾的尾巴,穿红戴绿的小孩们脸上还有未尽的兴奋,那些大型一些现代一些的建筑上也还有着张灯挂彩过后没有扯完的色彩……在这样的景象里走向塔山宾馆,心里是幸福的,尘世间的这些热闹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图景。
但突然一个转弯,一切就静了。原本走着一条繁华的城市路,向右一拐,突然就走上了一条绿荫如冠的林间路。古木参天,以相依偎的姿态从两侧靠拢,枝繁叶茂一定是生长的环境如意吧。听,一片静谥里有不知名的鸟雀在吱喳,攸忽一下从眼前掠过。这条林间路可真像一条浑然天成的的绿色“迎宾大道”,比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的红地毯还要珍贵一千倍。那块写有“塔山宾馆”四字的石碑远远地抛在了身后,人走在这路上是很容易恍惚的,以为这是哪家部队疗养院,哪个度假公园,哪个山庄。
逶迤尽头是一大块开阔之地,依然被古树环绕。怎么会有这般的绿呀,即使是在阳历二月,浓浓的一片墨绿、翠绿,将宾馆的几个主体群掩映得如画动人。好的建筑,就是完全地融入自然里,不破坏生态地貌,与地理形态和谐并存,甚至是共同成为所处城市的杰出“作品”。那么塔山宾馆应该是做到了这一点。
就像一个婉约动人的女子,经过岁月的侵蚀理所当然地会黯然了相貌,但如果有意珍视,这份婉约的情致是不会改变的,它只会提炼得越来越浓。这就叫气质。风雨经年的塔山宾馆如是。这家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被赋予过历史重任的县政府招待所,几十年来默默地卧在浦江县城千年古塔——巍峨的龙峰塔下,与静谥幽美的塔山公园相依。26亩的占地面积,随着地势起伏,观照原有的山径路况,硬是营造出中国江南园林的风格来。四栋别墅式建筑就这样看似随意实则巧妙地点缀其中。虽处城市繁华之地,但其因了环境布局之利,完全避得开喧嚣与纷扰,独独享受到真正的闹中取静。
进入宾馆大堂时心里突然一阵“端”,对,就是这个“端”字。如果说刚才在外面被自然之态所养眼养心而产生身心放松舒展清灵灵透彻的感受,那么当大堂前台那幅巨大的“上山文化”艺术壁画扑面而来,当那么多的字画古玩摆设在大堂的各个功能区域,而这一切又摆设装饰得如此合理合心,我的心里突然地就一阵“端”。——这是端正心态、端庄相态、端详情态,是对眼前景象的谦恭、肃敬,是对文化的尊崇。
是的,对文化的尊崇。当宾馆总经理陈津森先生儒雅地出现,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着塔山的历史和他的经营理念,我分明地看到了一个业者如何在二十多年的执着中用心地做饭店,如何带着文化情结一边改良创新一边膜拜历史……
浦江的“上山文化”是近几年才发掘出来的。它源于上山遗址的发现。上山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距今约9000年~1.1万年,比家喻户晓的“河姆渡”还早3000年,是世界稻作农业的最早起源、长江下游的最早文明。——浦江人很骄傲,作为义乌人异地创业的陈总也很骄傲。所以他把上山遗址、龙峰古塔等“搬”到了宾馆,让客人无论是一进大堂还是转道遛达,无论是就餐住宿还是休憩闲暇都能看到它。当然,看到的还有那些名家书法、那些表达了浦江历史的水墨画,水彩画,油画,缤纷而不缭乱,说是装饰点缀又像原本就是与墙呀柱呀壁呀地嵌在一起的有机部分。
陈总说,自己本身就非常重视企业的文化经营,但这种文化经营只有和社会文化产生良性互动,才会体现其先进性乃至转化成企业的效益。饭店文化更是如此。是啊,塔山宾馆仿佛就是浦江的历史博物馆、展览馆,它尽可能地把浦江的人文历史、风俗民情揽入,让每一个住店客人都深深地感觉到它,让外地客人感知并好奇,让本地客人温习并骄傲。
如果说仅仅只是盛载了浦江的历史人文,尚不足以体现塔山宾馆的内涵。大凡任何有生命力的事物,都是具有自己独特的显明的个性之处。而某种意义上讲,彰显个性也是现代饭店经营创新的途径之一。因了这种带有个性的识别符号,我们才会记住它、想起它,经年累月之后也会呼之欲出。
塔山宾馆所有的功能区域都以“龙”字命名:龙峰多功能厅、龙轩中餐厅、龙馨咖啡厅、龙苑大堂吧、龙庭娱乐中心、龙翔运动馆……意取龙峰山上龙峰塔下。当然,这种“龙”气并不张扬,相反却是非常内敛、隐忍。只是如果你恰好经过会议厅,一抬头看到那个金光闪闪的厅牌;或者是踏进中餐包厢,触目就是一整墙的金箔书法;再可能你在大堂吧看到四周浓郁的因了历史而感觉的厚重,你就会记住塔山宾馆。
饭店的个性离不开文化的创新。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需要多少的心思与精力投入才能实践过半,更遑论精彩胜出了。在塔山宾馆元老级员工印象里,对于创新,当数宾馆改建装修中关于建筑格局的难题最为棘手,但最后也最为称道。那个年代的政府招待所一般都有着面积小、楼层底、楼道窄、楼梯宽,廊柱多、拐角多、门弧多的缺点。四年前,陈津森自从接手经营这家前身为招待所的宾馆开始,就变身为了建筑工程师、设计美学师,他与这些陈旧而顽固的大柱子、堵死墙较上了劲。
只要有想法,一切皆有可能。请看现在的塔山宾馆大堂,哪里还有昔日许多根柱子挺立、道道厚墙相峙的难堪?墙被处理成了功能区分的隔断屏风,柱子被包装成标识指示系统的一部分,建筑障碍物变成了精巧的文化艺术品,加上那么多寓意深远的装饰物,这分明就是设计师巧妙至极的匠心笔!斜斜楼梯下设置了曲水流殇般的江南小品,一朵睡莲正在悠然荡漾……
走向房间的走廊可真长呀,忍不住问起陈总。他笑说,这是两幢年份不同新旧不一的楼体所改建合成的,为了这个改造工程,可花尽了太多的心血。走到中间段好象是有地毯下略微的高低能够感知。那么又是一个创新想法的实践了!陈总,请问在这家宾馆里,还有什么是你一点一点创新着、改良着而形成的?请问你究竟是它的经营者还是创造者?
房间非常舒适。整体色调清新雅致,沙发的橙黄是雅致中的一抹跳跃,添几分生动。推开窗,刚好看得到来时那条静谥的树林簇拥的车道。从房内望去真正是曲径通幽、古木参天的好啊,这条路的尽头就是塔山公园,雨声沥沥里,突然就想这样住下来,体会在森林里度假般的时光。
离开时,久久站在宾馆前的石阶上回望与树木相融一体的建筑,深切地感受到了它的经营者所倾注的心血,也体会到什么叫做文化之饭店。我想无论多少年过去,这里都会是龙峰山脉最骄傲的所在。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