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这种“诗意”,即优雅、和谐的生存状态,包涵了对身处的自然、社会环境的要求,对心境上由放松舒展再到理想满足度的要求。
这么多年来,人类为了诗意栖居努力着:讲究环保、进修建筑、审美人与空间的流畅对话。
但是我们真的“诗意”了吗?当我们即使居住在保留了自然原生态的植被山林,呼吸着清甜的负氧离子空气,鸟语花香里却再没有“闲敲棋子落桂花”的心情。捧一杯清茶在手,心里满满的也都装着事与人。喝下去的,不是茶,是片刻偷闲的愧疚与不安;与鼻息一起氤氲的茶香里,有莫名的涩。
那么,何不跟随春天的脚步走进海天佛国,去安静、去沉淀、去参悟。
你看,春天已经来了,姹紫嫣红开遍,所有的色彩都在渐渐饱满。明媚的春光下,晨阳泛海烁金,海风一起便是洪波叠涌,翻腾着起伏着将一叶济舟渡向南海普陀山。那里有不肯去观世音菩萨,那里也有我们迷失太久的心的方向。
其实,雷迪森庄园,普陀山第一家禅文化主题饭店就是这样的一个安静去处。“雷迪森庄园”这几个字的字面感觉非常好,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联想度都很舒服。佛家所说的“投缘”,想必就从此开始吧。——走,就去这家雷迪森庄园!
踏上普陀山,远远地望见不肯去观世音身影伫立于海岛上空凝望众生,神情陡然谦恭。
更没有想到去往庄园的路是如此漂亮。车子逶迤驶过,苍苍翠微掩映着不远处的金沙绵亘、白浪环绕。更有春天的桃树开得正当时,花比叶子要先开绽,车子随着道路来一个大转弯,眼前就红白相间灿烂一片了。而其间竟然还有梅树也在开着花,都说梅花五瓣象征五福:一是快乐,二是幸运,三是长寿,四是顺利,五是佛教界人最希望的和平。那么这执着地坚持从冬天开到春天的梅花,是不是也想表达信仰的坚贞?在这样济舟渡海而至的著名的佛国土地,一草一木都是浸润了禅韵静气,养眼更养心。
及至车停在一块偌大的白墙前,这一路的春光还意犹未尽。白墙上几丛翠绿的竹子簇拥着几个浓黑的书法体“常游毕竟空”,宛若一尊佛体半掩于仙草,令人久久寻味。入得雷迪森庄园,接过接应生递来的带着香味的热乎乎的毛巾,把脸久久地埋在毛巾的温暖里,还要装作在拭去所谓的尘嚣。后来知道这叫“净脸”仪式。张望大堂四周采自泰国、印尼等地的诸多石雕木雕或佛头或图腾像,不禁汗颜:在这些慈眉善目普渡众生的菩萨前贪图身体肉身的温暖舒服,罪过……
而“庄园主”谢旭波着一双僧鞋温尔笑言,不必这么拘泥,来这里,就是来放松。如果说普陀山所有寺院都是你的书房,那雷迪森庄园就是最让人安宁详和的起居室。你尽可以随意起卧行走,体会禅机,参悟禅意。
这是真的。当坐在咖啡长廊,透过身边洁净如无的落地大玻璃,看到一大片缓坡草地上五棵250年龄的香樟树交集成三棵模样,就像立在庄园前的三柱清香,而其华冠如云的繁茂枝叶又如袅袅烟氲。越过“三柱清香”,视线延伸处是春日里的姹紫嫣红,一簇簇一丛丛,雀鸟们或飞掠或驻憩,或在那些佛像石指示碑间跳来跳去地觅食。再远处就是海了,在这个位置看不到但却有隐隐的海浪声传来,与忽尔的鸣啾声一起映衬着如此静谥的午后。
视线的一侧是被古树群所簇拥的木栈台,长长栈道的终端是一座东南亚风情的木亭子,在那里驻足远眺莲花洋,洛迦山就移到了眼前。无论春夏秋冬,这个木栈台都非常适合三五友朋相聚闲聊,当然,也适合独自踱步。因为这里的空气,每五分钟更新一次,这里的景,处处带着妙不可言的玄机。
有一片树叶落到碧清的泳池,尽管隔着玻璃也能清晰地看到这叶子的脉络,以及叶子触及水面时荡漾开来的涟漪——真正是近在眼前的自然之韵啊,如果我们的生活里,能够多一些这样的时光,多看看这样的景致,有多好!
班德瑞钢琴曲淡淡的,柠檬熏香淡淡的。不喝咖啡,在这样的时光里只喝清茶。普陀山的好茶好水与好树好花一样,清淡淡地就透着一股佛韵。有些韵味就是浑然天成。像这庄园,自然地隐在古树间,有天有地,天人合一。
懂得自然之道的人都会知道,树是最好的建筑。不用刻意留察,也能感觉到雷迪森庄园这种与树木的唇齿相依,在谙熟了树木特性之后所倚赖的质朴、宁静、返归自然的建筑格调。一切设施主体都以木头为材质,一切装饰都尽量接近原生态,一切摆放都自然随意。“谢庄主”说,只有木头装修才真正会有简约的质感。是啊,简约而不简单,以木为荣的建筑和装修定位中,蕴含了多少人生的智慧。
比如那棵被庄园的房间齐齐围合着的800年古樟树,如此枝繁叶茂、苍遒有劲地继续生长着,告诉着每一位来到庄园的人:树是回家的方向。大部分房间都能看到这棵树(看不见的就看海景),白天黑夜它都给人一种安宁的恒定感,让人不由得沉淀、哲思。当然,这样的时候,一般我们的身体不是倚在躺榻上,就是在床上。
这张大大的,高高的,软软厚厚的大床啊,体验一次,就想托付终生!呵呵,这不是某种玩笑,实在没有别的可以形容。65厘米之高,如果腿不够长,非得以“爬”的姿势上去,然后这长2米宽2米一共4平方米的地盘就是你的了。像躺在云端一般舒服的你,看见头顶一把古铜色的仿古吊扇,会不会想起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上海,小胡同里咿咿呀呀放着听不清词的小曲?
但我们来这里不仅仅只是要舒适而已。从追寻“诗意栖居”开始,那种渗透着自然文化神韵、带着佛家禅学意境的起居方式早已心向往之。因为不满足于这种“禅意起居”只能在日常里的短暂感受,不满足于城市中太过刻意的获取,所以才来普陀山。
说是到普陀山来“放松”,佛语叫“放下”。
说是到普陀山来“清静”,佛语叫“闭关”。
说是到普陀山来“思索”,佛语叫“参悟”。
当观音信仰已成为“半个亚洲的信仰”,这雷迪森庄园的时光,会不会加速我们对鲜活的禅文化生活的奔向?
——法雨寺近在咫尺,千步沙就在前面,可是为什么,总是眷恋着“缱居”庄园?
从庄园前墙上的“常游毕竟空”开始,到大厅里被众生佛像烘托着的富于禅理的书法字句,再到电梯前台阶上的水莲花,移步间更有每日一换的熏香萦绕。餐厅前那一挂雅致的珠帘挡却了红尘喧嚣,在宽大厚重的原木椅上坐定,素斋就开始了。各种选料新鲜上乘的蔬菜、瓜果、菌菇、豆类制品,携着大自然的生机,精心烹制而成地道养生的美味。餐具均是骨瓷釉下彩定制,餐盘上下共有九朵荷花,骨碟底部藏有一朵,寓意九九归一。这真是一道养生、礼佛的进餐,吃得人通体透彻,恍若吸取了天地精气一般。
即使吃得很饱也没有丝毫臃肿,依然轻盈地来到房间,这就是素斋的好处。进房间才发现不知何时床被整理过了,掀起一个洁白的被角,放了一串精致的佛珠。并且桌上多了个原木熏香盒,正悠悠地弥漫着一股檀香。打开DVD,沉郁的佛音回响起,先去洗澡净身吧——
青灰色的瓷质皂碟上有一只寓意吉祥的壁虎,一块大大的核桃手工皂就放在上面,真舍不得用它。或淋浴或泡澡均随你意,若是淋浴,直径30厘米之大的森林花洒一出水,你可真还别吓一跳,如沐瀑布一般的洗澡,是不是感觉非常美妙?若选择泡澡,那么你肯定会对眼前那些装浴液的容器感兴趣,青灰色的瓷质小瓶仿佛就是观音菩萨的净瓶遗忘在了这里……
一尺见长的黑黝色原木盒横卧着,放一根你自己挑的熏香点燃,香气就从镂空的莲花里漫了出来。庄园备有几十种熏香,你尽可以在喜欢的味道里入睡,上网,或者发呆。若在房里时间久,你的衣服也会浸润了这种香味。桌前放有服务指南,名曰“有求必应”,一张意见征询表叫“有应”,天气预告牌上写有“今日是好日”,而行李牌则叫“放下”,想起初进庄园时有别的辞行客人在结帐,那个装了找钱的信封上写着“不肯去”三字。这真是玄妙有趣的名称,太富于禅气。
法雨寺一年四季都佛事不断,暮鼓晨钟里,1088个石阶被虔诚的信徒三步九叩拜跪得光滑可鉴。但在这种光滑里,依然还是有被自然的风雨和光照所侵蚀的斑驳,岁月无言,大道沧桑。依了这样的一种景象,毗邻法雨寺的雷迪森庄园在黄昏时分格外沉静。落日镕金里,古樟树边三三两两的散步人是如此闲逸、安适。像一幅油画,隽永地收在了菩萨的眼里。
想到了就来普陀山。在这片以禅意对接海洋文化的岛土上,多少颗需要或救赎或平静或感悟的灵魂,如朝圣者一般汲汲而来,匆匆而归。他们来过又离去,一片净土里的一段纯净时光,许下的是愿望,带走的一颗心,不知道有没有一点点的不一样。在以后的被世情百态再次纠结时,会不会记起曾经有过那样的一种“禅意起居”?
如果,你的身体在这儿,心却还在那儿。
如果,你的理想在这端,现实却还在彼端。
那么,何不跟随春天的脚步走进海天佛国,在雷迪森庄园里体验一段“禅修之旅”?
到底什么才是六祖“本来无一物”的安心真境?所谓“方寸已乱”到底乱在哪里?
山路蜿蜒,春意夹道。与谢庄主一起绕着庄园前的溪水踱步漫行,古樟树在身后依然以三柱清香的姿态立在那。他说,禅修,是混沌思维和悟性的一种训练。禅修教给我们一种方法,可以把我们平日浮躁烦恼的心、善于攀缘的心收回来,帮助我们进入宁静。同时将禅的智慧运用在日常生活,寻回幸福的根源。真的吗?在这样的地方,在身心都渐渐安宁下来的同时,进行一段禅修时光,参与佛事,体会禅理。想象中已经一身宽松衣服,一双轻便布僧鞋,与佛家人一起晨练、坐禅、击钟……谢庄主说着由他亲自制定的禅修之旅内容,每一项都尽数其珍。除却我的想象中几样,更有“经行、无我禅茶会、小参、写经会、传灯”等,真正是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全方位的渗透与体验。这些精心策制的禅修课程,寓意与形,告诉我们如何做自己内心的主人。
此时已踱步至千步沙海滩,海面异常宁静,洛迦山近在眼前,其掩映在雾气中的剪影却又像隔着千山万水般的浩缈如黛。突然想起庄园门前白墙上的“常游毕竟空”五字。愿我们的生命里,多一些禅意时光。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