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杭州有一波度假饭店热潮,一些国际顶级饭店集团如悦榕庄、喜来登、四季等纷纷进驻杭州。曾被许多国外度假爱好者奉为“殿堂级”度假饭店的安缦(Aman)酒店——一个向来低调的奢华饭店品牌,也于2010年1月在杭州悄然开张了。
初识安缦酒店不禁大感疑惑
曾经听人介绍,有个住在菲律宾安缦酒店的客人,突然想吃生蚝,饭店特意为她空运了一批生蚝到岛上,炎热的午后,服务生还经常往沙滩上浇冷水。由此可以理解,安缦酒店是一家以服务取胜的顶级度假饭店。
除了贴心、出色的服务之外,安缦酒店另一个为人称道的特色就是选址独特,或者说挑剔,品牌虽已创建20余年,却仅开了20多家,安缦的酒店大多远离高度现代化的国度或地区,选择纯净天然或独具风情之地。这一特色,从杭州安缦酒店选址建在灵隐寺旁的法云村这一点,也可略见一斑。
法云村,说是在灵隐寺附近,却并不好找。从灵隐寺停车场左手边上梅林北路,约2分钟后看见“永福寺”路牌后右转,过了“小西天”牌坊一路向前就到了。当我们看到杭州安缦酒店的第一眼时,便浮起了那句 “大隐隐于市” 的古话。法云村原本是灵隐寺旁的一个古村落,村子不大,也就几十户人家。安缦酒店入驻后没有改动村内的任何格局,只是将村民留下的民居加以维护,并改装成客房提供给住客。因此从大堂走到客房的途中,和通常度假饭店的氛围完全不同——或者说,感觉不到是在一家饭店内。
这种隐居般的独特气氛却非常打动人。
然而,当你真正看到安缦酒店的房间时,又觉得眼前所见与想象中的“顶级度假饭店”实在不符。房间内光线不足不算,整体感觉还十分质朴,与通常意义上度假所能联想起的阳光、惬意完全不搭边,客房内仅有最基本的家具与陈设,连浴缸与电视机都没有。这时,你也许不禁大感疑惑,这就是殿堂级的奢华度假饭店?有谁会愿意付580美金一晚住这样的客房?
以最短时间让客人获得当地文化的极致体验
其实,安缦酒店最吸引人的是它的运营模式。
在安缦酒店之前,一般饭店的运营模式有两种,一种是源自欧洲的独立品牌,就是由一个人或一个家族来经营一家饭店,但不开分号,只此一家,像巴黎Ritz饭店就是这样的楷模。另一种是北美的模式,就是可复制,无论全球哪里,提供高度一致的设施和服务,这个就多了,Starwood、Marriott等等莫不是如此。安缦酒店则走出了饭店的一个新的运营模式,它巧妙融合了两者的一些特征,每一家安缦的原则都是融合及展现当地文化,所以每一家安缦都是独立的;但是骨子里,它们血液里又都是安缦的格调,这就像字迹,字字不同却能看出同一人所写。
以服务来解读安缦酒店,其实是对安缦酒店的误读。安缦酒店最大的卖点其实是以度假饭店的身份,来展现当地的文化,让客人通过安缦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程度的当地文化的某种极致体验。北京的安缦酒店有通往颐和园的专用通道,清晨傍晚时,住客可以在空无一人的颐和园里体验百年前慈溪太后才能享有的尊贵待遇。试问,如果有人住在那里,体验了这种极致的皇权文化,那他还需要去故宫跟在旅游团后看人挤人的紫禁城吗?所以简单来说,安缦酒店的作用有点类似参观博物馆,它试图浓缩当地文化的精华来营造它的体验感,服务反倒是其次。而老外也知道,跟中国人很难解释什么叫“极致体验”,于是只能谈服务,难怪传到后来就变成了一提安缦酒店,就想到滚烫沙滩上浇冷水这种逸事。
不过老实说,去杭州或北京安缦酒店对我们来说不是合适的选择,因为对江南民居或皇家园林我们有足够的熟悉,似乎没什么必要去安缦酒店体验。但是到国外,就会有更大的吸引力,比如我们不熟悉斯里兰卡文化、不丹文化,那里的安缦酒店就是我们了解其文化的捷径,甚至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景点”。
说到底,安缦酒店是站在一个中西方文化结合点上看待及操作这些问题的,它建造的东西符合西方人对东方的想象。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我们真的不同,他们想要的往往就是一个他们想象中的地方,不管这个地方实际应该是什么样子,他们会把他们想象凌驾在实际之上。这种想象的具象化,到了中国后,就会造成我们的不适应。
如此而说,杭州安缦酒店的立足点应该是在展现“禅修。”这是一个文化体验的地方,这个概念我们大概不了解也不喜欢,但是西方人就很热衷。而且安缦酒店的客户群和会员们都是有钱到一定程度后,开始追求精神文化体验的人,这就像欣赏油画、听音乐会是一个道理,能在精神上享受极大愉悦。不过,这方面好像还不是我们现在能享受得来的,倒是我们的古人都是享受这类情调的高手,比如竹林七贤。杭州安缦酒店使用的是灯笼式样的吊灯,还装饰着蜡烛,而服务生的着装都是类似僧袍的设计……典型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浪漫”,他们在现今的中国已经找不到这样的古意,于是自己酝酿。而我们习惯了物质便利,习惯了遍地都是的仿古建筑,就会觉得那里采光太暗、配备太简单,所谓的古意也没什么新意。而杭州安缦酒店附近的永福寺景色极好,一花一草都有布局,有德高僧常去那里设坛讲经,连冯小刚都说那里是最让他心情平静的地方。
也许,安缦酒店现行推行的概念在国内会暂时无法广为接受,但正是这份坚持与格调吸引了国外众多的“粉丝”。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