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 渠道代运营 里屋里设计 吉尔福德培训 EMAILliwulihotels@liwuli.com.cn PHONE021-61846897

穿越历史的烟云——试谈老饭店的年轮文化

2013-07-30 12:54 来源:《饭店业》 作者:吴群燕
  饭店的经营有固定的生命周期,8-10年便会面临一次“洗心革面”的深度装修。在这个周期节点,是“不破不立”,还是“百废待兴”?值得探讨。中国企业难得有几家百年老店,而中国饭店业作为新生体,相比较而言更有质感和持续的生命迹象,作为物理结构的服务外化,饭店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商务活动的多元需求,成长性是毋庸置疑的。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新建的奢华的时尚的饭店不停地加入到“红海”领域,老饭店的竞争力逐步削弱,是在情理之中。
 
  北大哲学教授朱良志在《中国美学十五讲》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中国艺术推崇老境,老境是一种拙。或者可以说,老境是对婴儿活力的恢复,是对生命童稚气的回归……是天成之妙境,是天籁之音声。”笔者认为,饭店的服务,特别是中高星级饭店的服务,与艺术境界大抵相似。而现实的情况是:老饭店在面临装修时,业主或管理者都会选择推翻原来的装修格局,以目前最为流行的室内空间分割、色彩安排、灯光照明、建筑材料来重新规划,如果条件允许,建筑外形也会纳入到调整的范畴,以求与新建的饭店具有同样的竞争力。这是一种常态,也是我们追求的与时俱进,而笔者认为,饭店的深度装修固然要求吐故纳新,革除多年经营沉积的物理硬伤,以符合目前群体性的审美高度,但若硬生生地破除原来的意象,斩断老饭店的年轮记忆,不考虑传承融合,有些可惜。
 
  关于老饭店的年轮文化,这是笔者对饭店文化的一种粗浅理解,也是十余年饭店从业经历的禅觉。饭店在经过多年的成长后,有她固定的气韵和生命体验,是属于自我的特定气息,即客人感受到的“一见如故”的心灵渗透。这样的体验非常珍贵,往往会让客人很快拉进距离,排斥家之外的陌生感。关乎老饭店的年轮理解,“一勺水亦于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大到一个厅面,小至一盆装点,都是服务于整体内涵的,或者融于其中,或者加法于其上,经过主客关系的不停磨合,自在圆足。她似一条大河,在湍急的流淌后,翻江倒海,剔除泥沙污浊,归于平静的圆融和谐。因此,饭店的年轮文化是敦厚和成熟的气场,不是物理意义上的鬓边白发、额上皱纹,更不是残肢断臂、缺心短眼。她是一种承载、延续,苍郁的生命从新生而来,亦可以从老境中来,且从老境中突破更倔强、更厚重。她是历史的,历史必定掷地有声。我的一位画家朋友偶尔到饭店来闲坐,他说他喜欢踩着那磨的发亮的大理石,喜欢大堂吧古旧的家具,晌午茶后昏昏欲睡的周遭气场,他们是彼此适合的,彼此相称的,是那个年代的集体记忆。这里面有一种浑然一体的和谐。物体看似无声,但她一定是在诉说的。我向他请教大堂吧装修的建议,他告诉我:所有的物体都承载着年轮,年轮有话语权,年轮的记忆给了你很多附加分值,你不能斩断年轮让她重新抽枝,所以在装修设计的时候要充分把握原生态的文化内涵,多做加法,一脉相承,如气韵生动的书法形制,隔行不断。
 
  诚然,这样的年轮文化介质不仅是物理的,也是人文的。老饭店有一批与其同生同息的老员工,他们是这个结构里面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服务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是优质的人力资源。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行为的不断成熟,饭店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依赖员工的整体素质,如何突围“红海”驶入“蓝海”,寻找新的效益增长点,关键在人在服务在管理。我们很多时候都在讲品牌,品牌除了物理意义上的符号特征,更核心的是通过员工团队体现出来的个性化服务,而这样的服务,通过持久的发展,凝固成自己的特质,不排它,却专有,是属于老饭店成长个性的一部分,亦是年轮记忆的呈现。
 
  由此观之,老饭店的年轮记忆记录着本身的物理特性和附着于她身上的服务内涵。这样的文化沉思,她带给我们的必定是历史和财富。我入住过多家五星级饭店,有一家埃及红海边的饭店让我记忆深刻。那是一家二三十年历史的老饭店,门厅很小,比我们这边经济型饭店还小。当我们走进内庭的时候,却发现别有洞天,她与度假饭店的定位是完全吻合的,而两个环节更是深深地触动了我:一是饭店的房间有些陈旧,但很洁净,最醒目的是一张大木床,扶手和床靠光洁发亮,散发出年轮的馨香,你会觉得这很像三四十年代家里的老照片。二是门口整理绿化植被的老先生,大概五六十岁,他快乐地哼着歌曲,在剪枝。我问他在这里工作多久了,他说快三十年了,这是他第一份工作,也将是终身的一份工作,我感受到了他的满足和快乐。我想,这里是有故事的,事关旅途和饭店的成长。而我们的体验,也因为他们的展现,如同回到了家居的故乡,那样亲和。绚烂和厚重、苍茫和古拙,亦是成熟和天全,这是绘画意境,也是老饭店相得益彰的佳境。
 
  中国的儒家文化很讲究统筹和谐,和谐是滋养生命的基础。《中庸》有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万物都有和谐的气场方能“位”方能“育”。中国哲学和美学提倡以故为新,这样的新不是外在表象的更替,而是对生命的发现。以故为新并不是枯寂、枯槁、寂灭,而是对生机的恢复和传递。我们不能脆生生地把新的东西机械地取代旧物象,若能尊重文化记忆,驾御历史传承,在可见的世界里和不可见的精神里,把握象外之象,在文化年轮上综合性地强化软实力,必定是一条扎实的提升之路。古人言:笔枯则秀,林枯则生。天道大同。
 
  老饭店深度装修,非不能破,是破的在所,非不能立,是立的和谐。
 

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全部评论
未经里屋里书面许可,对于注明'里屋里'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请与里屋里(021-61846897)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