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丽水的讲课邀请,时间不凑巧。刚好协会组织了一个国家旅游局《绿色旅游饭店》标准的培训,参加者超过一百五十人,我依然要客串主持。后来终于解决了时间上的冲突,匆匆赶去。遗留问题是,准备得很不充分。
题目让我自己定,还是选择了文化饭店,毕竟这是最近思考的中心问题。也有个课件,是上次应邹益民教授邀请,在浙大旅游学院的饭店总经理班上讲课时用过的。自我感觉比较粗糙,也不是很系统,因此信心不足。尽管利用深夜时间,做了点整理,增加了一些内容,仍然感觉缺少完整性。
路上,还在为此惴惴不安。但已经没有时间了。
可能是丽水的饭店管理者文化底蕴比较厚实,也可能是那里生态环境好天气又好,精神状态不错,反正感觉那天讲课效果比以前要好,听课的人中,有理解的眼神,也有会心的微笑。这无疑令台上的人开心——开心的结果是,讲课结束后,屁颠屁颠地为学员往U盘里拷贝课件。
讲课的好处是可以整理自己的思路,讲之前会整理一遍,讲完以后,也会有所思考。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
这次讲完后,确实有所思考。
如果按照广义的文化定义,其实所有的饭店都有文化。高雅、时尚是文化,庸俗也可以成为一种文化。只要适应自己饭店的市场对象,在文化方面似乎并没有严格的正确与错误。你可以迎合金字塔底部大部分客人的需求,提供各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服务项目(如桑拿按摩加KTV加足浴,有时足浴还跟餐厅在同一楼层),从而营造一种“低俗的商业文化”;你也可以把西班牙意大利加拿大糅合在一起,让哥特文艺复兴洛可可同台共舞,从而形成一种“拼凑的异域文化”;当然你还可以模拟当地的农家乐,把各种农具用具米桶粪桶统统陈列在饭店大堂里,展现一种“粗鄙的地域文化”。只要你的客人喜欢,能够赚钱,一切都无可厚非。
因此,有“文化”还不一定是文化饭店。所谓的文化饭店,是对饭店比较高层次的要求。它通常是为了争取和满足某个特定的客源市场而营造出来的一种与众不同的氛围,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饭店首先还应当是一家特色饭店。这跟饭店营销中的市场细分密切相关。在饭店行业发展早期,饭店客房供不应求的年代,并不需要市场细分,也无所谓文化饭店;只有当饭店发展到一定时期,各种门类的饭店基本齐全,客人开始挑剔饭店的时候,市场细分才变得重要,文化饭店也渐渐浮出水面。魏小安先生所说“文化是饭店竞争的最高阶段”,大致也是这个意思。说到底,市场竞争到了“晚期”,文化便会体现出它的独特魅力。
一位颇有品位的客人这样描述他想象中的饭店:
“饭店各个地方都能看到微笑的脸,服务员看你的眼神不显得陌生和冷漠;房间里有温暖怡人的灯光,床前有厚实的地毯,棉织品让人感到舒服,肥皂和洗浴用品的质量能让人接受,当然如果是自己喜欢的品牌或者是自己没用过的高档品牌,会令人喜出望外;最好有个面向大海的阳台,阳台上种着一些花,散发出来的香味最好带着爱琴海的芬芳;豪华与否并不是很重要,有时候豪华反而显得缺乏人情味;如果客房或者卫生间有自己喜爱的读物,当然是好的,不过如果床头有个iPod的播放器,能够听听音乐,感觉会更好一些;服务最重要,比如每天晚上最好有人来问你明天的早餐想吃点什么,到了早上按时敲响你的房门,当然敲门的服务员必须是你不会介意的性别,这样才可以衣冠不整地开门去迎接你的早餐……”
看来,文化应当是建立在基本的舒适度、完善的设施、质地优良的用品和亲切优质的服务等等基础之上的,其目的是客人的满意。记得在讲绿色饭店的时候,曾经借用过伟人的一句话: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品质低劣的饭店不是绿色饭店,客人不满意的也不是绿色饭店。那么,对文化饭店来说,缺少舒适度、设施落伍、服务低劣的饭店,也不应该是文化饭店,客人不满意的更不是文化饭店。
说完内在的和基础的,又想说说饭店的建筑外观问题。
去安徽参加会议,顺便到九华山游览。尽管天气不好,还是把相机镜头对准了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拍出来的照片似乎有黑白照片的感觉,但与周围的环境很协调。当时想,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中,来一座欧式美式的建筑,肯定大煞风景。也因此理解了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时,为何保留了这种风格,并给予了现代的诠释。对长江中下游来说,这种建筑风格是多少年文化的积淀,是不能轻易舍弃的。
前几天参加一家饭店的建筑设计方案评审,设计师大谈Art Deco风格。查了资料才知道,原来所谓Art Deco建筑风格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曾经大行其道。上海国际饭店、和平饭店,还有百老汇大厦(现在的上海大厦)以及外滩的许多建筑物,都采用了Art Deco风格。八十年代浦东的金茂大厦,也是这类建筑风格的滥觞。然而无论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还是八十年代的浦东,都是缺少文化积淀的地方。从渔村或农村变为城市,来点洋气的建筑,当然让人耳目一新。可是Art Deco风格恐怕不适合苏州或绍兴,尤其不适合老城区,因为苏州绍兴的地方文化积淀,是超越上海的。盛行Art Deco风格的上海,也是租界时代的上海。当时,除了来自浙江、苏北的移民,就是英租界、法租界里金发碧眼的洋人。那时的上海是一个开放的口埠,也是文化杂交的所在。
对建筑是外行,因此提建议的时候特别的小心翼翼。只是建议在采用某种建筑风格时,能够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或者融入一定的当地文化元素,这样,在以后室内设计和装饰时,才不至于与建筑外观格格不入。毕竟,如果一家饭店从建筑外观到室内装饰都是Art Deco风格,会让客人分不清到底到了哪个城市。而如果要在室内装饰时采用地域文化元素,最好在建筑外观上有一定的呼应关系,客人才不会感觉突然。
许多投资商在建设饭店时,都会首先求助于建筑设计师,然后找室内设计师和饭店管理者,这种“三段论”往往使饭店在建设过程中,方案不断地被修改,从而增加了投入的成本,导致了浪费。如果我们的业主,在委托建筑设计之前,能够组织一些专家对即将建设的饭店进行一下整体构思,听一下饭店管理和运行顾问乃至文化顾问的意见,能够做一个饭店的可行性分析,应该能够避免很多失误,节约许多成本,当然,也不至于被“忽悠”。
这些年饭店界人士比较多地讨论饭店的“优生”问题,也许,对新建饭店进行整体构思和文化设计,也可以算是饭店“优生”的一项重要措施。
其实,这次讲课觉得收获最大的,是对文化饭店建设的系统思考。包括文化元素的梳理、文化主题的确立、文化符号的选择、文化氛围的营造以及文化营销、文化活动等等,似乎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路,只是这条思路还没有完全理清楚,要写成文章,还需假以时日。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