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 渠道代运营 里屋里设计 吉尔福德培训 EMAILliwulihotels@liwuli.com.cn PHONE021-61846897

国际品牌,您怎么了?

2013-07-12 08:50 来源:《饭店业》 作者:杜觉祥
    曾几何时,笔者是饭店行业“导入国际品牌”的积极鼓吹者。组织过饭店国际品牌的研讨活动;向饭店业主游说加盟国际品牌的种种好处;还曾代表业主方与国际品牌洽谈委托管理或特许经营合同。当然,也结交了国际品牌的朋友——很少真正的“国际友人”,他们大多是中国同胞,只是在国际饭店管理公司工作。
 
    为此还遭到过一位饭店总经理朋友的严厉质询:你们总是推荐国际品牌,对得起我们民族品牌吗?
 
    我知道他的潜台词:这样下去,你们离“汉奸”不远了!
 
    对我,这实在很冤枉,因为我绝对没有“卖国求荣”的意图。我没有拿过一天外国公司的工资,也没有收到过他们的任何贵重礼品,最多是请你吃个饭,而此种所谓宴请,是我在过去十多年中作为“工作”对待的,累人得很。
 
    那为何如此积极呢?
 
    可能是因为刚入行的时候,接受了太多有关饭店业国际品牌的教育。那时候,老师和教材告诉我们,饭店是“舶来品”,我们起步晚,要认真向国际品牌饭店学习,学习他们的服务理念、管理理念、营销理念、等等等等……
 
    也可能是那时候国内的饭店实在很不怎么地,稍微像样一点的Hotel就是国际品牌或者类国际品牌比如半岛比如香格里拉。希尔顿凯宾斯基马里奥特什么的,对我们来说充满了神秘感。不像如今,家门口一炮仗路就有一家HolidayInn。 
 
    我自己的解释是,国际品牌饭店有一套完善的服务管理体系和形象识别系统,有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络,还有专业的技术支持,对即将建造或开业的饭店来说,无疑是一条“终南捷径”,能够快速地走上良性运行的轨道,而不至于长时间地摸索。此外,国际品牌的导入,能够促进行业的发展和成熟,还能够为行业培养一批人才。
 
    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我才不惮其烦地向饭店业主解释委托管理、特许经营等等概念,向他们推荐万豪、洲际、喜来登等等品牌。甚至还促成几家饭店签署了管理合同或者特许经营协议。
 
    然而,这世界变化太快了。仅仅几年时间,我对国际品牌饭店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诸多困惑甚至忧虑。
 
    一是品牌的变化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频繁的并购和重组,使一些国际饭店品牌变得陌生。圣达特(Cendant)变成了温德姆(Wyndham),天天客栈(Days Inn)成了戴斯酒店,连最佳西方也变成了“贝斯特韦斯特”。本来还觉得Super 8翻译成“速八”挺有创意,但不久变成了“速伯艾特”。这就像“奔驰”变身“梅赛德斯”,“凌志”成了“雷克萨斯”,怎么看都觉得原来的名字更有味道。也许这些名字的更改其中有难言之隐,但无疑带来了品牌形象的混乱。
 
    二是数量的急剧增加让人目不暇接。一线城市国际品牌渐趋饱和,向二三线城市挺进,这本来可以理解。可是挺进的速度也未免太快了。最近两三年内,我所在的省会城市已经签约即将开业的五星级国际品牌饭店据说要超过十家,另一个三线城市的签约高星级饭店也有十来家,很有些“大跃进”式的高歌猛进,可是对现有的高星级饭店来说,这种消息很有些“恐怖”色彩。在南京的饭店品牌论坛上,我对一个名为“湿地”的景区要建造多达六家国际品牌的“饭店集群”表示深深的忧虑:既忧虑“自然生态”的保护,也忧虑“饭店生态”的破坏。尽管媒体经常在宣传城市的入境游客每年有几百万人次,但这种宣传所带的水分,却也是“心照不宣”的事实。总是在低位徘徊的饭店客房利用率便是明证。
 
    三是客源和管理人员的高度内地化。可能是金融危机的影响,使许多国际品牌饭店“降尊纡贵”,开始把客源市场面向国内的高消费人群。带来的直接影响,是饭店氛围变得嘈杂。不久前到上海的一家新开业的豪华五星级饭店考察,熙熙攘攘的景象,实在有损品牌的高贵和优雅。从饭店的外国客人眼神中,也隐约能够看到一些不满和失望。同时,国际品牌管理人才的匮乏,抑或是业主方降低人员开支的要求,饭店的管理人员大都从金发碧眼变成了黄皮肤黑头发。倒不是说本地管理人员缺乏实力,只是觉得饭店的管理和服务氛围有了很大的变化:那夹杂着几个英文单词的“国语”,也往往使挥金如土的内地老板们云山雾罩。
 
    四是与饭店业主关系紧张。过去几年里,国际品牌与国内饭店业主“离婚”的案例时有耳闻。著名的希尔顿品牌曾经连续在几个城市撤出,令业内人士十分惊讶。有的饭店开业不久,双方的合作便产生许多不愉快,有点像小俩口“蜜月里的冷战”;甚至有饭店还没正式开业就闹“离婚”。一家国际品牌饭店的董事长曾经找我商量如何跟对方中止协议,我花了好几个小时陈说利弊,才总算说服董事长与国际品牌继续合作。尽管离婚已不是什么丑闻,但总会对双方带来痛苦;另一方面,如果闹离婚,往往不会是一方的原因。在这些饭店“离婚案”中,导致不愉快结果的责任,也不能都落在饭店业主的身上。
 
    五是有些国际品牌饭店所表现出来的管理和服务理念,让人感觉与饭店教材里写的大相径庭。最近为了推荐“中国饭店金星奖”,向几家国际品牌饭店打电话核实材料,接受了饭店总机层层盘问之后,才被转接到饭店行政办公室,总经理当然无法找到,对话中也不乏这样的语言:
 
    “我不清楚这件事情,我们主管这件事的经理去休假了。”
 
    “我们的资料是OK的,你认为有什么问题吗?”
 
    “我们总经理不在办公室,请问你是哪里?”
 
    “我们总经理有会议,你等会再打过来吧。”
 
    一位同事对饭店管理人员接电话时,把“您好”都省略掉,用“喂”来代替很是不满,连连摇头。
 
    这又让我想起了九十年代。那时在饭店任总经理,曾下达指令,要求饭店总机和服务中心“必须让客人找到饭店总经理”。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是总机通过BP机找到我,说某个房间客人要投诉,我便直接到了那位客人的房间,听取了他的投诉,也得到了他的谅解。因为客人对饭店总经理能够在短时间内到达他的房间深表赞赏。后来这位客人还成了朋友,为饭店介绍过会议。
 
    傲慢,是饭店服务的“天敌”。然而恰恰在国际品牌饭店,我感觉到了这种傲慢。主持这种傲慢的,也正是在国际品牌饭店工作的内地管理人员。是理念的缺失,还是培训的不到位,抑或是国际品牌饭店在中国的“水土不服”。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制造”也许能够改变形象,为国际市场所青睐。如果中国的饭店品牌能够走向世界,自然值得我们骄傲,但如果那些到中国发展的国外饭店品牌成了“中国制造”,是否有国际品牌“山寨版”的嫌疑?
 
    这不能不令人担忧。
 
    希望这种担忧是多余的。
 

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全部评论
未经里屋里书面许可,对于注明'里屋里'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请与里屋里(021-61846897)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