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 渠道代运营 里屋里设计 吉尔福德培训 EMAILliwulihotels@liwuli.com.cn PHONE021-61846897

重拾知青散落很久的记忆碎片

2013-07-08 15:51 来源:《饭店业》 作者:李明
    1970年,我和来自全省各地的130多名知青,来到龙川湾,战天斗地,渡过了难忘的青葱岁月。40年后,我又一次来到这里。呈现在我面前的,不再是当年那个破旧简陋的房舍,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以知青文化为主题的,集住宿、餐饮、娱乐功能齐全的度假村——“70公社”。
 
    当我踏进“70公社”时,一股浓郁的知青情扑面而来。大门口,竖了一块“浙江生产建设兵团十三团六营24连”的牌子,白墙上,画着文革的大幅宣传画和口号标语。看着这些似曾相识的场景,不由让我顿时有了莫大的归属感。
 
    走进门来,是一个类似四合院布局的建筑群,正面是大会堂,这是按照当年我们连队的老会堂原拆原建的。里面正播放着文革中的老电影。舞台正中的毛泽东画像,四周墙上的毛主席语录,以及那些木头长椅,睹物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无不让人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气息。
 
    院子的两侧,分别是知青馆和蹉跎岁月馆。知青馆介绍了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事实。蹉跎岁月馆则陈列着知青当年用过的各种生活和劳动用品。有读过的图书,有写下的笔记,有穿过的衣服,有唱过的歌书,有记录劳动和生活的出工本和家书等等。透过这些被岁月永远铭记的青春痕迹,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知青浸润着汗水和泪水、看到了他们曾经的坚强和彷徨,平静和抗争。
 
    在四合院的另一侧,是名为“兵团食堂”的餐厅。各个包厢别出心裁地写着“连部、营部、团部“等字样。中午了,食堂服务人员端上来了石笋炖腌肉、豆腐沙锅、炒蕨菜、红烧鱼、番薯粉丝、萝卜缨子等,都是土得不能再土的农家菜。
 
    我住的7号楼,恰好就是当年的连部宿舍改建而成的。那是一幢青砖的两层小楼,外貌虽然依旧,但内部的软件早已是今非昔比了。
 
    当年,湖畔可是我们劳动余暇最喜欢去的地方。夏日的晚上,知青们坐在光滑平整的大石头上聊天、唱歌、吹口琴,也有的在那空旷之处,长啸几声,宣泄自己的思家之情。
 
    远眺群山,漫山绿荫。当年我们亲手栽下的树苗,如今已经长得一人合抱粗了。
 
    “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面对曾留有自己青春痕迹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刹那,有关知青的那些记忆碎片,像电影蒙太奇的画面清晰地在我的眼前切换着,历历在目,无法逝去……
 
    知青人的故事不仅仅是苦涩和灰色,更多地是执着的坚守和不懈的追求。“70公社”,让我们重新拾起了心中散落已久的记忆碎片。
 

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全部评论
未经里屋里书面许可,对于注明'里屋里'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请与里屋里(021-61846897)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