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大黄鱼,眼前就会浮现出儿时年夜饭的一道压轴菜——大汤黄鱼,黄鱼独特的鲜香刺激着舌尖上的每一个味蕾,暖暖地舒张着全身每一个毛孔。这是团圆的喜悦,也是对来年美好的憧憬,真是才下舌尖,又上心间。
中国捕捞黄鱼的历史可上溯至先秦时吴王阖闾时代(见于唐代陆广微的《吴地记》)。根据《说文解字》记载,“鲜”这个字就来源于黄鱼,“羊”古即为“美”,鱼之味“美”者为鲜,黄花鱼称为小鲜。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中的“小鲜”就是指黄鱼烹饪时的这种特点。根据《说文解字》记载,“鲞”也来自黄鱼。话说当年吴王夫差与夷征战在海边,粮食已尽,忽望海上金光闪闪有鱼群游动,遂捕而食之。班师回朝后,吴王“想”念当时美味,命臣进贡,但都城距海遥远,无法鲜供,于是晒成鱼干,吴王食后大喜。上“美”字下“鱼”字为“鲞”,发“想”的音,鲜美的让人想也。
现如今,“物以稀为贵”的俗话让野生大黄鱼身价暴涨,已不是寻常百姓家可以吃得起了,但黄鱼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食材,如何能让其口味接近野生黄鱼,又能有一个老百姓可以接受的价格呢?大陈黄鱼给出了答案。大陈海域水质盐度高、水流急、鲜活饵料丰富,养殖环境符合大黄鱼生长的自然原生态条件,该地出产的黄鱼具有肉质坚实、富有弹性、口感鲜美等优良品质,保持了野生黄鱼的特性,成为真正的原生态水产品。
近日,笔者走访了大陈岛上的老渔民和养殖企业,深度了解了大陈黄鱼。
50多年前,站在海边岩石上用鱼钩也能钓上几条
如今在大陈岛中咀码头仍从事渔业的林宝发已年过七旬。他是大陈岛解放后,随父母从金清最早移居至大陈岛的七户渔民之一的后代。
当问起黄鱼的情况时,老人显得很激动。他大声告诉笔者,解放前,父辈们捕野生黄鱼时用一条手工织造的渔网,一头用绳子系在岸边岩石上,另一头用小木船牵到海水里,船行二三十米后再折回来打圈收网。有时,能看到一群群黄鱼在网边游,就是追赶不上,能捕到的往往是后面几条游得慢的。
林老说:“那时因为战争,大陈岛区域进行战时管制,渔船根本就不能接近,让黄鱼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每年四五月份是大陈岛黄鱼产卵期,小时候我们站在海边岩石上,用鱼钩也能钓上几条。”
解放后,黄鱼在大陈岛附近海区密度逐年降低
1955年,大陈岛解放,大量军民移居过来,渔业成了经济建设的支柱。在该岛渔民努力下,鱼产量不断提高,生产工具也不断改进。从木帆船单条出海到后来的两条船“对网”捕捞,再到后来的铁壳拖网作业。
从事过捕捞的渔民王明德介绍,解放后大陈岛每个生产大队都有两条渔船,专门用于集体捕捞。在所有被捕鱼类中,黄鱼比较名贵,深受消费者喜爱,1965年时是8分钱一斤,逐步提高到3角一斤,而后逐年增长。各条船为了给集体经济争得“彩头”,船员们都鼓足劲头加班加点捕捞。到后来,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润,捕鱼用的网眼也小了。
王明德说:“为了提高捕鱼量,渔民还采用了在甲板上‘敲棒’的方法驱赶鱼群进网,所到之处往往大小鱼种通吃。海区的食物链逐渐被人为破坏,黄鱼为了生存被迫逃到远海区捕食、生子,大陈岛附近生活的黄鱼开始一年比一年少。”
20世纪90年代后,黄鱼在大陈岛远水区也极少见
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利用的逐步加深,卫星定位仪、鱼群探测器等先进捕捞工具被广范应用,渔船马力和续航力也不断加大。渔船从小到大、从木质到铁质,渔民从少到多……
目前在大陈岛码头仍拥有两条铁质大吨位渔轮的王雨生老板坦言,这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黄鱼、大虾等海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很大。往往鱼还未上船,求购电话就打来了,再加上近年来沿海地区污水入海多,近海海区时有发生赤潮,导致黄鱼、鲈鱼等鱼类越来越少。王老板翻开了这几年的捕捞记录本,在本子上极少看到黄鱼的出售量,即使捕到三四条野生黄鱼,也是离大陈岛较远水区的,根本没有成群黄鱼入网的记录了。
渔民一个习惯,意外叩开黄鱼种群恢复之门
为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黄鱼需求量与野生黄鱼逐年减少之间的矛盾,勤劳、智慧的大陈岛渔民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看清了形势,不断改进用海的观念,对黄鱼的利用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摸索出了一整套养殖黄鱼的方法,养出的生态黄鱼足可与野生的相媲美。
提到大陈岛黄鱼养殖,岛上老渔民叶仕军最有发言权。老叶是土生土长的大陈人,在岛上生活了50多年,从小就在海水里泡大。
当笔者与老叶谈起黄鱼时,已近花甲之年、平时不喜欢多说的他打开了话匣子:“大陈岛一直以来交通不便,遇到台风、大雾等天气,我们只好将捕到的鱼放在海水里养起来,喂一些小鱼、小虾,各类鱼的成活率都比较高。特别是黄鱼,只要将其放在流动的深水区,再将箱兜做宽松点,就可以长时间养殖。”渔民的这个习惯被细心的叶仕军发现后,摸索出了黄鱼养殖的方法,他毫无保留地将总结出的养殖技术传授给别人。慢慢地,黄鱼养殖方法在大陈岛传开了。
大规模深水网箱圈养,迈上黄鱼人工繁育之路
大陈岛远离椒江口,周围海区都是10米水深,很适宜黄鱼人工养殖。2000年后,在大陈镇政府号召下,一些来自本岛或外地的养殖户纷纷扎根大陈岛,开始人工养殖黄鱼。
大黄鱼非常娇贵,海水温度的变化就可能导致其死亡,人工养殖与繁殖的难度非常大。近年来,在众多渔业品牌中,“一江山岛”牌黄鱼走在了最前头。该公司采用的是全国首创的接力养殖的方法。当夏季来临时,大陈海域的海水温度升高,就把深水网箱里的黄鱼整体拖到舟山的接力养殖基地;等到冬季,舟山的海水温度降低,再把黄鱼拖回大陈。这种方法消除了黄鱼的休眠期,大大提高了成活率和品质,保证了市场上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的黄鱼供应。该公司黄鱼特有的可追溯性让消费者可以清楚了解到黄鱼鱼卵生产环节、孵化环节、成鱼养殖环节、活鱼运输环节、加工环节、储运环节、贸易批发环节、零售和餐饮环节、饲料生产环节等环节,使每一位消费者都可以放心的食用每一条黄鱼。
俗话说,靠海吃海。为了生存,20世纪六七十年代,沿海的人们对黄鱼实施了滥捕,致使大陈岛周边海域黄鱼日渐稀少,黄鱼种群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如今,同样是这些人,由于改变了“吃海”的方式,不但让人们又吃到了大陈黄鱼,黄鱼的种群也得到了维护,大陈岛周边海域的野生黄鱼也开始慢慢恢复。让人欣慰的看到:一个有效保护和综合利用黄鱼资源的良性循环局面正在形成。
当笔者离开大陈岛时,已是万家灯火。空气中弥漫着海的味道,那是儿时熟悉的味道,那是被保存在岁月之中的生活和记忆、让人永远也难以忘怀的鲜美的味道……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