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 渠道代运营 里屋里设计 吉尔福德培训 EMAILliwulihotels@liwuli.com.cn PHONE021-61846897

饭店经营新突破盈利模式、产品组合、服务设计

2013-11-08 14:23 来源:《饭店业》 作者:朱晓豫
  当前饭店业的形势非常不好,中餐生意更是下降了约30%。这不禁让我想到《Who Moved My Cheese——谁动了我的奶酪》书中所讲:改变无时无刻不在。静下来对我们赖以生存、安家立命的行业进行思考,重新审视关键词:盈利模式、服务设计和产品组合,看看会给我们带来哪些不一样的新想法、新契机。
 
  一、选择正确的盈利模式
 
  (一) 摆正身份,明确目标
 
  过去应聘饭店总经理很容易,只要个人履历里有相关星级饭店工作经历并且经验丰富,成功几率就很大。我从事饭店行业也有近二十年了,接触过许多总经理,发现他们有个通病——一直担任着运作者的角色,而不是经营者。这两者的区别在哪?运作者是负责将指定工作任务完成,而经营者才是投入和产出的故事叙述者。
 
  刚开始饭店的建立可能源于某项房地产项目的需要,老板的想法很简单,只要不亏就行,久而久之,伴随着资金的不断投入,他的耐心也被磨平了。所以作为职业经理人我们必须清楚的明白:老板不是慈善家,饭店的终极目标是盈利。
 
  (二) “意外”并不是意外
 
  一家饭店是否赚钱是根据其盈利模式决定的,即赚钱的逻辑。有多少位总经理去面试前了解过新业主或该饭店的资产负债表?甚少。大部分的总经理都是本着“我有能力,我曾经成功过”的想法去碰运气,这种现象实实在在说明了大部分人做事缺乏逻辑。
 
  有次,朋友特意带我去观赏一匹价值1亿人民币的汗血宝马。我说,“它很漂亮,但是不能骑它上路,真不懂怎么会有人愿意花一亿人民币购买!”朋友解释道:“这只是表象,汗血宝马是品种最好的马匹,市场价值超高,如果这匹马生下了小汗血宝马,这老板是不是就赚翻了?如果我们眼前这匹是种马,可以生育一批汗血宝马,那这不就是一个很让人眼红的赚钱项目!” 这番话深深震撼到了我。
 
  作为职业经理人的我们常常会感觉老板们做事情好像没有逻辑,错,实际上他们的逻辑性比一般人要强的多。我们见过有人在路上走着走着,突然被掉落的花盆砸死,这叫意外死亡,可谁见过有人意外发财?每一个成功的赚钱项目背后都需要经历千辛万苦,都运行着强大的盈利模式。
 
  (三) 饭店业的错误逻辑
 
  饭店业常见的两项缺少逻辑现象,一是招工薪资标准的设定。原先饭店业招人很容易,用工海报贴出很短时间内,报名上岗的人已开始排队竞争。现在中国的人口红利开始减退,招聘难成为了饭店行业面临的三大挑战之一,为了让自家能招到足够人手维持正常运作,部分饭店竟然开出高于市场水平两至三倍的工资吸引求职人员,再加上能源的消耗,饭店是否能承受如此高成本的运作,这些总经理不管,他们只想着把饭店开出来。二是毫无判断性的吸收。最先选择使用香薰的饭店集团是香格里拉,全球每家香格里拉酒店大堂使用的香薰都是同一款,并且在市场上获得了很高的好评,从而有很多饭店争相模仿并开始使用。但香薰是需要成本的,我计算过平均每月我们需在香薰上投入9700元,这些钱能不能挣回来?得到的回复是:“不知道,反正一定要使用,因为这是五星级饭店的标志。”这都是非常错误的做法,每件事物里都存在着一个逻辑。
 
  (四)价值链上的产品、货物、服务、体验
 
  我们想要了解产品,就必须回到价值链上分析。拿我最爱的星巴克举例,起初它只是一粒哥伦比亚咖啡豆,是一件产品,通过研磨加工成了商品咖啡粉,经过冲泡制成一杯卡布奇诺变成了一种服务,最后因为在星巴克咖啡馆里售卖形成体验。同样的物品在价值链上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当它是件产品时,关键词就为稀缺性。星巴克可以找到口感香浓的哥伦比亚咖啡豆,我们找不到,那么它就拥有了稀缺性,和农夫山泉垄断了全国四大水源原理一样,掌握了稀缺性就掌握了市场,掌握了一切。当它是件商品时,关键词是成本。就好比买苹果手机,同样质量和售后维保的商品哪家便宜消费者就选择买哪家,可见成本的控制尤为重要。同样是咖啡服务,怎样能让拿铁永远是拿铁的味道,摩卡永远是摩卡的味道,这时候关键词是质量,在稳定服务质量时不断提升。
 
  最后到了体验。一粒咖啡豆只需要几分钱,进到星巴克却摇身一变售价几十元,如此大的差额还是有很多顾客坚持光临消费,每当到了节假日星巴克里更是人满为患,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是真实感。迪斯尼是全球大朋友、小朋友都向往的乐园,里面有很多动画片里的人物、游戏,我很荣幸自己曾经在美国迪斯尼乐园工作过,切身感受过前台和后台的差异,迪斯尼公司通过设计和装饰等高水平技术,让每一位前来游玩的顾客置身在童话世界。为什么迪斯尼公司能长久不衰,始终保持高盈利点和关注度,因为其营造的真实感。体验最高境界是大家明知道童话故事是虚构的,还是乐此不疲的梦想前往。
 
  喝咖啡也一样,星巴克能赋予顾客坐在其他咖啡馆完全不同的体验享受。这里有个小故事:星巴克老板和其CEO Jimmy就是否要取消在店内售卖三明治项目发生了严重的分歧。Jimmy拿出数据证明三明治项目的重要性:每家星巴克门店售卖三明治的所得收入占总收入的20%,并且星巴克公司在全球拥有2.3万家门店,这是一笔巨大的收入额!一旦停止售卖三明治,能拿什么再赚回这2.3万个20%!
 
  星巴克老板解释的原因非常简单:三明治在制作时有道工序必须要在烤箱内完成,过程中三明治里的奶酪味道会从烤箱里飘出来,破坏店里咖啡的香味,导致咖啡体验不真实,这就是取消三明治项目的原因。最后我们都知道星巴克老板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取消了三明治项目,同时也辞退了他的CEO,维护了我们喜欢星巴克的初衷——真实性。
 
  换成是我们,有多少人舍得向带来20%十收入的项目说NO?在不同的销售层次运用的盈利模式不可以错,一定要“对号入座”,否则呈现出来的效果将让人无比失望。    
 
  二、符合顾客需求的服务设计
 
  (一)“按部就班”如何“感性服务”
 
  饭店业的老总们,我们扪心自问下:现在的服务真的满足于顾客吗?我们真的懂服务吗?我知道无论是五星级饭店还是四星级饭店都有属于自己的SOP(即标准操作流程),且都是最先设计好的,谁设计的?可能是师父,或者是师父的师父。SOP是个好东西,只要按照其程序操作,可以呈现出至少百分之七十的效果;SOP也是个坏东西,因为其固有的程序设计,使员工在工作中缺少创新,永远都是按部就班的执行。服务界中有句名言:感性的员工服务于感性的客人。所以我们要打破传统,设计符合现代饭店业的新型SOP!
 
  (二) 影响顾客选择的秘密
 
  感觉和感受有没有区别?听完一场音乐会就知道。音乐会中演奏家们卖力演出,让观众们感受到了波澜起伏、荡气回肠的音符魅力,近二十分钟的舒服享受使人如痴如醉,眼看着音乐会接近尾声,突然小提琴的一个跑掉,破坏了整场音乐会的感觉。从中可以得出结论:感觉不等于感受。整个过程中,Ending是很重要的,Happy Ending is very important!
 
  下次是否还会欣赏这场音乐会?“不一定,因为感觉不好。”“我”有两个“我”,一个是感受的我,一个是感觉的我也称为“记忆的我”。有次我花了九天时间去日本旅游,全程共拍摄了600多张照片。回到家中整理时发现了奇怪的问题:我明明用了九天时间旅游,怎么在脑海里回忆仅仅只需要一个小时,这是严重的时间不对等现象。才明白,原来想让“记忆的我”记住更多的内容是需要达到三点:一、追求差异化;二、感性的东西;三、形成品牌。其余那些重复出现的事物潜意识会自动忽略。表现在我们服务行业就是:当我们面临选择时是“记忆的我”进行判断,当我们对未来做评价时是使用感觉而不是感受。想让顾客选择我们,只需要刺激其感觉记忆。
 
  (三) 感性也需要量化
 
  前两天,我们家小区门口新开了家餐厅,老板想让顾客印象深刻,挑选了几位美女,穿着旗袍站在店门口,每逢有顾客经过,都会集体喊:“欢迎光临”。当顾客离店时她们也会集体喊:“欢迎再次光临”。可事实上根本没有顾客被感知“欢迎”,为什么?因为她们不感性,她们只是为了钱在做事,没有投入一丝感情在内。这不得不让我想到了沃尔玛老板老山姆管理方法,他要求他的全球几万名员工都要笑,“笑”是很难定义的东西,什么标准才算是“笑”?老山姆为他的员工们找到了一个参数:七颗牙齿,只要露出七颗牙齿就是微笑,即使今天女员工和她的男朋友吵架了,她表现出来的是皮笑肉不笑,只要露出七颗牙齿,也算是做到了参数,不会被扣奖金。
 
  感性的事物也要做到可以量化,比如肯德基公司要求员工制作的饮料均为4℃,因为4℃时饮用口感最佳,那什么是4℃的标准?是十四块冰。管理者监督员工是否有达到参数要求时,只需要把杯子里的冰倒出来数就可以了。不难发现优秀的企业家们都是懂得两门语言:一是顾客的语言,二是经营的语言。
 
  (四) 我们需要人文关怀
 
  所以我们华侨豪生在设计服务时创造了:“E+1”服务项目。“E”是指Expectation(期盼值)。如果客人花费了五星级的金额去发现饭店的软件、设施、服务均达不到五星级标准,将令他/她非常失望,所以“E”是垫脚石,是最起码应该要达到的。那“1”是什么呢?是人文关怀,每个人都有被别人关怀的心理需要。我们打破常规,创建了三类关怀:当顾客到店时执行一类关怀,顾客在店时提供二类关怀,顾客离店时送上三类关怀。关怀不需要刻意,比如下雨天顾客把车停在广场上,这时我们出现为他/她打开一把雨伞,他/她就会被感动。       
 
  第二个突破是按照顾客到店的顺序来设计服务参数,最先是车服部或者保安部,然后是礼宾部、前厅部,到餐饮部,最后是客房部。不同的罗列方式会出现不同的服务设计。拿前台接待举例,当员工为顾客提供了预先设定的五项参数(绝对的五步十步搭把手;保证三次称呼客人姓氏;保证两分钟内完成Check-In/Out;每月出错率不超过五起;保证陪同客人至电梯)就算提供了完美的入住体验,达到其参数考核标准,员工可以拿到相应的绩效成绩。
 
  当然也有人问:为什么不加“100”,那不更能震撼到顾客?因为“100”的成本太大,将打破高收入与口碑效益的黄金平衡点。杜甫有两句诗很好:“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我们应该站在更高处来重新设计服务,但切勿画蛇添足,凡事适当为好。
 
  三、新型产品组合始于满足顾客生活方式
 
  (一)最贵不等于最好
 
  传统饭店行业是按照人的阶层细分市场:一星、两星级饭店是为普通客人准备的,三星、四星级客人是为中产阶级客人准备的,那么我们五星级饭店的顾客群是谁?原先是政府,现在这块市场没有了,我们该怎么办?
 
  我的一位老总朋友去欧洲度假,路过一家酒行,走进去问店员:“您这什么酒最好,我来一瓶!”其实我朋友意思是:这里什么酒最贵,这位店员礼貌的反问我朋友:“您喜欢什么酒它才是最好的!”在中国,同样的问题问酒行的经理,他一定会答是拉菲,因为拉菲最贵,中国人认为最贵等同于最好。在欧美国家,飞机误点后能见到很多席地而坐的朋友,喝着红酒吃着面包,谁能看出他们是富人还是穷人?很难说。在日本,地铁非常发达,谁能说身边同坐地铁的朋友是富人还是穷人?很难说。我们必须明白,在当下物质社会发达的时候,不再以是否有钱来划分顾客群,而是从高档、中档、低档向人们的生活方式靠拢。
 
  (二)生活方式决定生意走势
 
  走进星巴克,坐在里面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是因为喜欢喝咖啡而聚在这里,因为在这满足了其想要喝咖啡的生活方式。很多人说我们华侨豪生的自助餐非常好,自助餐都是哪些人来吃饭啊?是家庭。两夫妻都在工作,老爸老妈在家看孩子。到了周末,为了慰劳父母亲,全家人选择到能够满足老人、小孩、中年人一起享受家庭时光的餐厅,当然是自助餐。自助餐并不是满足一个星级饭店的需要,而是满足人的生活方式。
 
  再往深研究,我们到底有哪些顾客?女性顾客、男性顾客、家庭顾客、80后顾客、90后顾客等等,清楚他们有哪些特点,如何满足他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很重要。我们的多丽美食屋一个月卖面包、蛋糕可以赚20万,其中每周五晚上收入更是相当的好。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周末大家都喜欢睡懒觉,不愿意出门买早餐,就在下班的时候带几个面包回家作为第二天的早餐。其实睡懒觉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面包就可以满足睡懒觉这个生活方式,所以它得到了好的市场反响。饭店每个模块组成员针对性的设计、组合满足其顾客的生活方式产品。                  
 
  (三)成功靠产品组合,更靠系统维护
 
  产品组合成功后,稳定、控制住产品质量尤为重要。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有名的抗压能力试验:事先准备了两个房间,红色房间里放了一大盘巧克力,蓝色房间里放着一大盘萝卜、白菜,两只小组分别编为A组和B组,此时两组人员已经24小时没有进食了,工作人员把A组同事带至红色房间答题,并告诉他们房间里的巧克力不是为他们准备的,不可以食用,答题时间比B组的时间长就获胜。然后工作人员把B组同事带到蓝色房间答题,也告诉他们房间里的萝卜、白菜不可以拿取,答题时间超过A组就获胜。请问哪组同事的毅力更强?有人说这还用测试,肯定是A组的同事,连巧克这么大诱惑力的美食都可以抗拒,当然毅力更强。可是实验结果却显示B组的坚持时间比A组要长很多,是B组获得了胜利。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不是靠我们的决心或者是毅力,是靠我们的流程,靠我们的系统在操作。项目推进的过程就叫做系统。系统有两大属性,一是持续发展。喜欢足球的朋友都知道英国足球队擅长长传中吊,所以它有贝克汉姆和鲁尼,巴西足球队擅长短传渗透,所以出现了小罗大罗。无论是英国足球队还是巴西足球队,无论换多少位主教练,多年始终保持着同样的打法,持续发展成就了这两只伟大的球队。二是平衡性。刚开始我在跑步机上运动是非常累的,每次跑到第三十分钟时就汗流浃背了。现在到第四十分钟还能觉得很舒服,不跑反而变得难受了。为什么是跑四十分钟而不是四个小时呢?因为我们讲究平衡,四十分钟是强身健体,可四个小时就会虚脱无力。很多人说:企业即是人,人即是企业,所以做企业是做人,但我们要知道比人更伟大的是系统,有了系统以后企业就可以基业长青。
 
  (四)双向系统帮助我们达到卓越
 
  但是光做系统不足以解决问题,《从优秀到卓越》书中解释道:我们需要双向系统。一条伽马射线射到一个物体上,一定会出现两条线:一条正射线、一条反射线说明世界万物都有两面性:有正有反、有天有地、有男有女,所以任何事情我们想要做到优秀只需做一件事情,可是我们一旦下定决心要变为卓越,就需要同时做两件事情。一位员工很好,我们需要为他/她做两件事情:加工资和灌输理想,而不是单纯的只加工资不谈理想,或者只谈理想不加工资。卓越的企业往往都是两手抓,新加坡航空就是这样一家公司。1999年后,在大环境下,很多航空公司都亏本,只有新航是赚钱的,它聪明的找到了卓越的低成本和高素质的服务之间的黄金平衡点,让所有行业同行对其刮目相看。我们华侨豪生也是一直在做两件事情:一是标准化的服务,二是个性化的人文关怀。
 

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全部评论
未经里屋里书面许可,对于注明'里屋里'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请与里屋里(021-61846897)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