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 渠道代运营 里屋里设计 吉尔福德培训 EMAILliwulihotels@liwuli.com.cn PHONE021-61846897

《2013年度中国饭店管理公司(集团)发展报告》

2014-07-10 15:06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谷慧敏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市场饭店管理公司(集团)的经营情况,分析盘点中国饭店管理公司(集团)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开展了2013年度中国主要饭店管理公司(集团)经营情况统计工作。共有44家在中国境内开展饭店管理业务的饭店管理公司(集团)包含本土饭店管理公司(集团)以及在中国境内开展饭店管理业务的国际饭店管理公司(集团)参与了统计。统计主要针对饭店管理公司(集团)在中国境内以委托管理、特许经营、投资兼管理、租赁兼管理等方式管理的饭店,不含拥有饭店产权但委托其他企业管理或使用其他企业“品牌”的饭店。部分集团规模数量尽管较高但未提供数据者不在本统计之列。
 
  规模现状
 
  2013年度参与统计的44家饭店集团,共管理饭店6377家,客房103.9855万间(均含筹建项目),平均每家饭店集团管理饭店148家、客房23633间。
 
  多数饭店管理集团在2013年实现了规模上的增长。2013年,参与统计的集团成员饭店数均值较2012年增加了54家,客房数均值增加了4275间,增长率分别为57%和22%。自2011至2013年,参与统计的饭店集团平均拥有客房数的年增长率分别为16.2%、17.1%和22.1%,连续三年超过15%,表明中国市场饭店集团呈现高速扩张态势。
 
  根据2009年至2012年的统计数据,各年度规模居于前10位的旅游饭店集团的客房数量平均增速分别为18.6%、21.7%和13.5%,同时期,国际品牌饭店集团客房数量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1%、4.3%和2.2%,旅游饭店集团规模增长率明显高于国际品牌饭店集团。
 
  产业结构
 
  1.产业集中度。2013年客房数量达到2万间以上的饭店集团数量达到了13个,总客房数为71.4013万间,占“参与统计饭店集团”客房总数的75.1%,形成了我国饭店集团的第一阵营。
 
  2013年客房数量在1万至2万间区间内的饭店集团数量为17个,客房总数236243间,占“参与统计饭店集团”客房总数的24.9%,组成了我国饭店集团的第二阵营。
 
  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2013年中国饭店产业CR4为:华住酒店、锦江国际、速伯艾特、浙江开元(开元酒店)。4家集团饭店总数为3884家,占44家饭店管理集团总数的60.91%;客房总数为454637间,占44家客房总数的43.72%。
 
  2013年中国饭店产业CR8为:华住酒店、锦江国际、速伯艾特、浙江开元(开元酒店)、维也纳酒店集团、南京金陵、山东蓝海、首旅酒店;8家集团饭店总数为4493家,占44家饭店总数的70.46%;客房总数为591363间,占客房总数的56.87%。
 
  这些数据接近美国80年代饭店集团化的水平。2009年,我国饭店集团化的产业集中度还不到10%。这几年尽管国际环境不是很好,但恰恰给酒店集团化成长提供了机会。
 
  2.档次结构。从档次结构来看,在豪华五星级酒店市场上,国际品牌酒店管理集团仍然占主导;在标准五星级及四星级市场上本土品牌占优;三星级酒店成为发展凹地;经济型酒店品牌较为成熟,已经处在结构升级阶段。
 
  2013年,提供有效“档次分布”数据的44家饭店集团共有客房103.9855万间。其中,四、五星级饭店共有客房55.5937万间,约占总量的53.5%;三星级饭店客房8.9211万间,约占总量的8.5%;经济型饭店客房39.4707万间,约占总量的38.0%。经济型品牌由于投入少、见效快,仍然是饭店管理集团主要的拓展市场。
 
  参与统计的饭店集团的成员饭店档次分布较上年有明显丰富的趋势,大部分饭店集团都在不同档次上进一步完善。本土高端品牌目前主要集中在五星级末端和四星级顶部的市场细分。
 
  3.空间布局。参与统计的44家饭店集团的成员饭店分布范围基本上覆盖了华北、东北、华东、华南、西南和西北等地区。大多数集团将华东、华南作为开发重点,华北、东北、西南作为次重点,西北地区开发力度相对较小。东部、南部地区形成网络布局,在西部地区的成员饭店则以“点”的形式出现,还未对周边区域形成有效辐射。
 
  本土饭店集团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其中各集团在华东地区的竞争最为激烈,近90.2%的集团都已在华东地区布局,同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及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也是成员饭店分布最为密集之地。
 
  许多饭店集团在扩张过程中,由于本土品牌知名度不高,无法和国际品牌抗衡。本土品牌的盈利水平远远低于国际品牌。
 
  2013年本土饭店集团在走出国门的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部分本土饭店品牌开始登陆海外市场,应注意向国际饭店品牌学习布局规划的先进经验。
 
  品牌化
 
  据统计,44个集团共有140个品牌,其中有独立品牌标识的有139个,有122个品牌已经完成商标注册,这些品牌中有自己品牌旗舰店的酒店有92个。
 
  1.品牌谱系。2012年以来,参与统计的饭店管理公司(集团)注意实施多品牌战略,2013年各集团进一步发展中档市场,所拥有的品牌更加丰富。品牌意识在各饭店集团中已经树立。尽管如此,大部分商号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品牌还有一定的距离。
 
  2.品牌影响力。从本次统计的整体情况来看,提供有效数据的43家集团中,有6307家饭店使用了集团品牌,占集团饭店总数的99%。在使用集团品牌的成员饭店中,委托管理年限在5年及以上的饭店总数为2155家,特许经营的饭店总数为1926家,品牌影响力为64%。
 
  2013年,我国饭店业的品牌化率迅速提高,各饭店集团开始致力于打造自主品牌。但与国际品牌相比,各旅游饭店集团在品牌定位、品牌标准、品牌形象、品牌内涵等方面进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品牌特点尚不明显,品牌价值有待进一步提升。
 
  3.品牌支撑体系。
 
  第一,集团投融资能力。
 
  越来越多的本土饭店集团开始采用“品牌+资本”的战略,凭借较强的投融资能力,实现了更加快速地发展。近期首旅对宁波南苑的持股,与国家倡导的政策是一致的,相信随着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股权结构的多元化方面,将会出现新的变化。
 
  第二,人力资源。
 
  调查数据显示,各集团平均每家成员饭店外派管理团队人数少则3人,多则50人,并且大多集中在主要业务管理岗位。
 
  在提供有效数据的38家饭店集团中,有30家集团外派总经理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超过50%,24家集团外派总监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超过50%,19家集团外派部门经理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超过50%;在饭店专业教育和培训方面,29家集团各级外派管理人员接受过一年以上的饭店专业教育和培训的比例超过70%;外派人员基本都具有至少3年的行业从业经验,较2012年同期减少2年,可见饭店管理人员在目前市场上的紧缺程度。
 
  外派周期方面,各饭店集团管理团队的外派时间从半年至5年不等,以2至3年居多。在提供有效数据的32家集团中,仅有17家集团不同层次管理者的外派周期保持一致,由此说明我国饭店集团外派团队的稳定性尚显不足。
 
  2013年大部分饭店集团外派总经理的月均收入从1.2万元到4.2万元不等,集中在2万至3万元;外派总监月均收入大多在8千至2.25万元之间;部门经理则多为5000元至1.25万元/月。2013年有近半数集团外派团队的薪酬水平较2012年有所增长。集团间薪酬差异较大,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二线城市的成员饭店管理团队月均收入相对较高。
 
  第三,管理信息系统。
 
  2013年是互联网行业三足鼎立的年份,以BAT为代表的网络平台运营商开始与饭店业进行供需关系的合作,使饭店业开始萌生互联网思维,通过互联网来聚集粉丝、解决痛点、整合产品、提升口碑,为即将成为消费中坚力量的80、90后提前做足准备。饭店业信息化主要体现在:
 
  一、以饭店管理信息系统(PMS)为代表的饭店信息化。大部分集团成员饭店都在使用第三方软件品牌,还有少数集团根据自身需求自主开发饭店管理信息系统(PMS)。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个别本土饭店管理公司在自主开发饭店管理系统(PMS)的基础上,引入“云”概念形成B/S架构,将PMS数据集约化,形成集团层面的“云端”控制,将信息连动。
 
  二、以预订系统和中央采购系统为代表的饭店集团信息化。主要为实现整个集团内部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形成统一标准、统一流程,集中管理。
 
  三、饭店集团的PMS与在线旅游代理商的合作愈加紧密。这种合作使更多饭店管理集团在互联网平台找到了机会。例如金陵与阿里巴巴的合作,金陵将利用支付宝的平台成就先住店后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必将吸引更多的80后、90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酒店的价格体系相对固化,如果想让这样一种模式得到较大发展,需要饭店集团和单体饭店在收益管理上进行创新,构建未来内网和外网的融合。
 
  成长性
 
  1.规模成长性
 
  2013年房地产调控政策、高端消费的骤减,使部分饭店出现生存危机,有的已经难以为继,导致高端饭店的增量呈现减少态势。“品牌+资本”的双轮驱动作用在未来的规模扩张中应占据主导地位,“带资产”和“轻资产”在饭店集团中的比例应是重点研究的课题。
 
  2.发展稳定性
 
  管理的稳定性与管理合同的期限密切相关,在35个采用了委托管理方式的集团中,委托管理年限为5—10年的饭店数量最多,有1637家,所占比例为69.8%;管理年限为10年以上的饭店数为518家,所占比例为22.1%;管理年限为3—5年的饭店有137家,所占比例为5.8%;管理年限3年以下的饭店有52家,所占比例为2.2%。
 
  与2012年相比,2013年委托管理合同年限为5年以上的中长期委托管理饭店所占比例由75.2%提升至91.1%,并且,自2009年以来,年限为5年以上的中长期委托管理饭店所占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委托管理年限低于5年的饭店所占比重总体呈现出下降态势。由此说明,饭店集团的拓展质量正在迅速上升,与业主的合作关系亦呈现出逐渐稳定的状态。
 
  3.管理控制权
 
  业主对饭店管理公司的不当干预,一直是困扰行业的问题之一。另外,管理费的收取也是饭店集团面对的一大挑战。在提供有效数据的30家集团中,有26家集团反映管理费正常收取率为80%或以上;同时,还有16家饭店集团存在对部分成员饭店管理费收取困难的情况。由此看出,管理费收取的整体情况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4.公司治理结构
 
  本次调查共有44家集团提供了管理公司方面的有效数据,绝大部分公司都自认为已经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有50%的饭店集团成立了区域分公司,较去年的37%增加了13%。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员工持股计划会对现有国有饭店集团的公司治理结构产生影响。数据显示,我国饭店集团在向市场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公司体系迈进。
 
  5.经营数据
 
  参与统计的饭店集团在2013年的经营特征概括如下:
 
  成员饭店经营业绩总体表现欠佳。2013年人力成本较2012年有了明显的上升,但市场营销推广支出、能源支出以及行政支出的比例呈现出总体下降趋势,说明劳动力成本的压力仍在持续。大部分饭店集团反映总收入低于2012年,集团成员饭店的客房收入占比有上升的趋势,餐饮收入占比在2013年出现下降态势。
 
  结论
 
  以44家集团为代表的中国饭店集团在2013年度的业务活动集中体现出以下特点:
 
  2013年是行业供求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的一年,饭店管理集团在新的市场格局中“三分天下”(旅游饭店管理集团、国际品牌饭店管理集团、经济型饭店集团)的态势更加明显。
 
  1.旅游饭店集团营业收入下降较大,经济型饭店的营业收入不降反升。人力成本、能耗费用居高不下的压力仍在持续,旅游饭店集团成员饭店由于经营收入下滑,导致经营毛利率低于2012年水平;国际品牌饭店集团由于各项成本、费用的上涨不得不重新考虑在三、四线城市的布局;经济型饭店同样存在人力成本、能耗费用的上行压力,租金上涨成经济型饭店的“痛点”,2013年租赁经营的数量占比逐渐减少。三个“阵营”的市场营销及行政等支出比例均有所下降。
 
  2.整体上呈规模快速扩张趋势。旅游饭店集团规模扩张速度相对较缓,产业集中度继续提升,集团间的规模对比依然呈两极分化趋势;旅游饭店集团的国内规模扩张速度继续高于国际饭店集团的全球规模扩张速度,但在成员饭店和客房的绝对数量上,与国际品牌管理集团的差距并未缩小;经济型饭店实现从租赁经营向特许经营的华丽转身。
 
  3.在品牌结构方面,2013年旅游饭店集团的多品牌发展战略得到进一步发展,高档(四、五星级)饭店占客房总数的半壁江山;中档饭店的集约化程度和品牌建设略有起色;本土经济型饭店集团在市场上呈现绝对优势。国际品牌饭店集团在国内不断丰富品牌谱系,但在三、四线城市的扩张面临挑战。
 
  4.在品牌支撑方面,由于2013年互联网企业快速发展,旅游饭店集团开始注重支撑平台(如中央预订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的搭建,但目前仍处在初级阶段。这些支撑平台的贡献率还有待提高,需向国际品牌饭店集团和经济型饭店集团借鉴和学习。
 
  5.在空间“布局”方面,各饭店集团虽然在布局上有意向非总部所在地城市扩张,但总体规划受多方因素的影响,难以执行或实现,最终仍然体现出布局的随意性和不合理性,较2012年未见明显变化。
 
  6.各集团规模成长性普遍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中档饭店显现出明显的向好趋势;品牌管理的稳定性普遍好于往年,管理费收取较为顺利;对于企业管理制度,大部分旅游饭店集团正在由传统向现代缓慢过渡,远不及国际品牌集团和经济型品牌集团。
 
  综上,中国饭店集团在2013年的运行中呈现出快速扩张、市场分化以及收入下行压力较大等特征。
 
  (本文依据作者在南京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饭店集团化发展论坛暨第八届饭店品牌建设国际论坛上的发言整理)
 

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全部评论
未经里屋里书面许可,对于注明'里屋里'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请与里屋里(021-61846897)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