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旅游业转型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旅行社认识到,想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必须依靠新颖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而正当旅游企业踌躇满志地进行产品创新时,他们也遇到了一些烦心事:辛辛苦苦研发出来的新产品刚上线就被别家轻易地“复制”了。
究竟该如何防范抄袭?一些旅行社在实践中也摸索出了一些妙招,同时也有不少业内人士期望有关部门能加大对旅行社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抄袭损害创新积极性
济南国信旅行社董事长张晓国对知识产权保护感触颇深。他认为自己是产品创新的受益者,从名不见经传到在行业中站住脚,树立品牌,都是得益于创新产品。张晓国在1997年由导游转做业务,从做不一样的产品入手,研发了“改革开放看山东”,带领全国各地的游客学习济南交警、寿光蔬菜、栖霞苹果等政府、工农业管理经验与先进模式,在全国旅游业界产生不小反响。
此后多年,济南国信旅行社陆续推出了“山东人看山东”等短线游产品,山东民俗游、步游泉城、都市少年沂蒙行、乘高铁游山东、企业团队文化建设、儒家文化体验、儒家商战文化等创新产品,在地接和组团业务上,济南国信旅行社靠创意打开了市场,积累了大量客源。
“把独特的齐鲁文化与旅游元素结合起来,在平凡的事物中提炼出不同元素,展现家乡山水中闪亮的精神实质,获得市场认可,很快乐,但也有痛苦,那就是被抄袭。”张晓国说,改革开放看山东推出两年后,到处都在复制,“连行程单上的标点与错别字都被原封不动地照搬,很郁闷,自己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东西被别人轻易地拿走了。”
“复制的太多,特色没了,质量参差不齐,市场做烂了,价格低了,利润就薄了。”张晓国说。
山东嘉华文化国际旅行社副总经理王武厦介绍,旅行社定制的个性化设计很难模仿,大众化的产品却很容易被模仿,像山东民俗游,收客好,就会有很多旅行社复制,该社曾经跟潍坊青州搞大活动合作,每周发500人,潍坊市和青州市都给予奖励,“接着就有其他的旅行社跟进,现在嘉华已经放弃了这一线路,非常无奈,遇到这种情况只能赶快抽身,转向别的项目。”
“抄袭会伤害旅行社创新的积极性,因为考察踩线,综合、提炼各种元素,都是要付出成本的,但抄袭几乎没有成本。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旅行社的创新就可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山东森林旅行社孙丰胜说。
旅行社自我保护各有招
为了防范抄袭,王武厦表示,嘉华旅游研发出新线路之后,都是先上一批,隔段时间再上一批,“新产品不能一股脑儿上线。旅行社要不断创新,更换产品,或者拿到景区的区域代理权,拥有这样的独家资源,其他旅行社很难模仿。”
山东森林旅行社则为自己的“走西口”线路、森林巴士等注册了品牌、商标,并为该社森林旅游年票的封面申请了设计专利。“旅行社自身要产品保护的意识。申请了专利的封面别人是不能用了。”孙丰胜说。
青岛中之旅旅行社总经理孙树伟觉得与在线旅行商建立独家供应的合作也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携程网在青岛找了三家供应商,排在前三位的是中之旅的产品,包括崂山游、海岛游和科普游,如果其他旅行社再有相同的产品,携程也不会再采购,这对旅行社的创意也是一种保护。”目前,通过与携程合作,中之旅崂山游每天接待30多人,今后该社的产品还要上途牛网等电商平台。此外,旅行社还刻了一些印章,专门给游客盖章留念,“也算是对自己线路的一种保护。”
途牛网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旅行社知识产权保护几乎无解,美国、欧洲现在也做不到,“旅游要素,谁都能拼盘。要想独家,就必须控制独家资源,例如包揽某个景区的全部门票,或者包机、包船。携程的做法是找几家质量好的核心供应商,但不是独家专利,除非垄断资源。”
张晓国认为,旅游企业要放平心态,“坚持创新,一定会变得优秀。线路是外在形式,导游水平是核心竞争力,就像步游泉城-发现济南的诗情画意,很多旅行社只是抄走了步游这一表面形式,抄不走诗情画意的精神实质,因为要靠导游去引导。创意的落地,需要硬件、人才与配套服务,像成人礼产品,需要孟庙的私塾、感恩堂、泰山顶的成人仪式等方方面面的配合。”
主管部门能做啥孙丰胜表示,行业主管部门要引导企业创新,对新产品新线路要给予奖励,司法上要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旅行社在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突破,有创新动力,政府要加大对从业人员研发新产品能力的培训,要培养旅游策划者。”
“监管部门要是能像电商那样对旅行社线路实行准入制,在一个平台上,尊重原创,不允许出现同类产品,那就好了。”孙树伟如是说。
王武厦告诉笔者,希望政府能出台政策,让旅行社研发新线路后享受得久一点,市场占有率高一些,或者给予奖励,“那就太美好了。”
有业内人士指出,是否可以由相关机构对旅游线路的相似度进行评估,规定一定的保护期限,由其他卖同样线路的旅行社支付一定的费用?
张晓国表示,旅游线路想作为知识产权加以保护,难度很大。“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如像旅游线路设计大赛一样,能为旅游企业贴个标签,也能鼓励创新。”
济南市的旅游部门尝试鼓励旅行社申报新线路,并进行认证,但是门槛不高,像步游泉城,有的企业就改成漫游泉城。业内人士指出,“这种保护没有过硬的措施,对抄袭行为构不成震慑。”
山东大学旅游系副教授王晨光认为,目前,旅行社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在法律上不可能,旅行社所利用的更多是一种公共产品,资源不可能垄断,旅游部门如果通过认证进行保护,没有法律依据,与市场规律不符,“要讲法律,不能用政策,否则,对一些市场主体来说不公平。还是要靠旅行社自身持续创新,形成品牌,提高市场的认可度,靠专利保护很难。”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