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时常谈论我国的科技落后发达国家多少年,经济落后多少年,军事落后多少年,却往往忽视了更严峻、更本质的观念落后。殊不知,生活观念上的落后更为可叹!而在休闲观念上,我们至少落后发达国家20年······
近百年来,人们对旅游休闲的认识和看法在不断变化着,言者分析整理后将旅游休闲观念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休闲耻辱观
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全球大多视休闲度假为慵懒的行为,在战争和生存压力下,社会主流观点认为,我们应该全心全意的努力工作,只有好逸恶劳者才整天想着去休闲。典型的表征如日本,二战期间,军国主义下的日本动员全国人民投入生产劳力之中,甚至铲平了全国高尔夫球场等休闲设施!
我国在文革结束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社会主流观点都认为休闲度假是资产阶级的腐朽产物,不劳动想休闲是思想堕落的耻辱行为。
2、工作需要观
1950-1970的三十年间,国际社会普遍认为,适当的休闲度假可以更好的恢复精神和体力,休闲后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从而获得更高的产出。因此,从投入产出角度出发,全球普遍认为适当的休闲度假是工作劳动的补偿甚至于必须。
我国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普遍接受这一观点,开始提倡劳逸结合。比如八十年代初期,各地建立起来的招待所、度假村等第一代旅游设施(也主要用于对各级劳模的奖励)。换言之,各级劳动模范被认为是需要通过休闲度假来提高产出的。
3、经济促进观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本世纪初,发达国家经济增速减缓,旅游休闲被当作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经济刺激政策之一。
例如日本专门成立旅游观光省;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召开过全国性的旅游工作会议,虽然没有统一的旅游宣传开发规划,但各州政府都有自己周密的宣传计划和措施;奥地利由政府出资成立旅游银行,专门为中小型旅游企业的生存发展筹措资金等等。
我国政府则从本世纪初开始正式关注旅游经济,朱镕基同意启动“黄金周经济”正式拉开了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的序幕,直至今日,旅游产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柱产业,仍是经济促进观的体现。4生命体验观进入21世纪,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休闲度假是一项不可缺少的福利,休闲才是丰富人生体验的重要元素。在这种观点下,发达国家逐步将日常休闲环境及旅游设施作为一项公共产品进行提供,十分注重社区休闲及旅游环境建设,以至于当我们在日本及北欧等发达国家旅游时,感受到全域范围“处处皆景点、时时有休闲”。这种全域旅游的景观,实际上是当地政府关注社区休闲环境建设的结果。
在我国,现虽有许多地方政府提出全域旅游规划,但其指导思想仍然是将旅游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各地政府少有重当地居民休闲、轻吸引外地游客的思想境界,鲜有地区将建设游憩空间以提供市民休闲作为发展目标的。
综上所述,近百年来人们对待旅游休闲的认知大致经历了“休闲耻辱观——工作需要观——经济促进观——生命体验观”四个时代。我国的旅游休闲观则整整落后于国际一个时代。
观念的落后,必然导致发展思路及实际建设方面的诸多问题,如旅游行业存在一些唯利是图和宰客现象,就与当下主流的“经济促进观”总体环境密不可分。但反过来思考,一旦落后的国民休闲观念有所突破,国人实现真正的休闲度假,似乎也就指日可待。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