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 渠道代运营 里屋里设计 吉尔福德培训 EMAILliwulihotels@liwuli.com.cn PHONE021-61846897

万友风庭带你领略逝去的历史

2014-01-01 19:46 来源:里屋里酒店资讯网 作者:万友风庭酒店
  万友风庭酒店,静静的坐落在青岛路旁,一幢充满了欧式浪漫风情的巴洛克风格建筑,曾经的保安洋行。一个现代文明与旧式风情激烈碰撞,却又巧妙交融的地方。那儿总会让你在不经意间就能体会到沉厚硬朗的欧式韵味。
保安洋行
 
  这幢拥有百年历史的建筑,浓缩城市兴衰,记录岁月痕迹,传承历史文脉,演绎时代风情,是一个从古代活到现在的城市生命体,经过了时光的雕镂,洗尽铅华,像一个充满气质的男士,“越老越有味道”。当你融入其中时,中世纪那复古而深情的气息扑面而来,仿若那曾经未做完的美梦,让人沉浸其中不愿醒来。旅途的疲惫感在这凝固的历史中瞬间被抽离。
 
  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在夜幕降临前,和朋友或爱人,独自一人也可以,闲庭信步的穿过老街,只需要几分钟,就能到达美丽的江滩公园。在这里可以欣赏“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唯美落日;这里可以感受“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浑壮阔;这里可以领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深情厚意。伴着微微的江风,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江汉关
 
  武汉关在解放前原名江汉关,这座经历了八十多年风雨洗礼的老海关大楼由英国建筑师景明设计, 1922年动工,1924年落成。大楼占地1499平方米,建筑面积4009平方米,总高度46.3米,钟楼顶端高出地面83.8米,为武汉当时最高建筑。 江汉关大楼无论从外观还是建筑质量,都堪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它是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也是中国从闭关走向开放的载体。它是汉口开埠的见证人,也是武汉沧桑历史的纪念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江汉关的钟》是一首描写武汉历史建筑“江汉关”的歌曲,江汉关见证了武汉三镇百年沧桑。江汉关的钟声陪伴着几代武汉人的成长,是饱含众多武汉人情感的武汉标志性建筑。
巴公房子
 
  巴公房子的主人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亲戚,“大巴公”J•K•巴诺夫和“小巴公”齐诺•巴诺夫兄弟。巴公房子是武汉最早的多层豪华公寓大楼,1901年始建,于1910年建成,整个大楼外观立面严谨对称,尺度宏伟,内廊大理石,外廊铺间花、马赛克地坪,铺拼木地板、木裙墙,壁炉采暖,内部装修古朴典雅。是一座颇具俄罗斯风格的建筑物是巴洛克与新古典完美融合的产物。但最特殊的是整栋大楼呈三角形,其尖阁三楼是一僧侣帽形的厅室,被人们俗称之为“俄国缠头尖”。
 
  这幢108岁的老房子,属于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建筑,从侧面看过去,这个红色“城堡”既古朴又秀美。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外立面呈弧形,形成内聚的动势,起伏舒展,极具流动感。而两街转角的四层八角塔,宛然欧州中世纪城堡。整幢楼房从下到上,愈往上愈轻盈。楼房内部装修豪华,走道水磨石,房间木地板,至今保存完好。
美国领事馆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领事馆闭馆,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后复馆。1949年5月武汉解放,领事馆再次关闭。2008年,美国驻武汉领事馆再度开馆,但馆址不再在这里,这里现为武汉人才市场。
 
  新泰大楼在汉口老房子中应算是较为年轻,即便如此,也有接近百年的历史了。1866年,俄国的一家名为“新泰”的砖茶厂来汉开办工厂,其后生意渐渐扩大,遂投建“新泰大楼”。
 
  根据资料记载,新泰大楼通体钢混结构,顶部援用爱奥尼附柱,而两侧则是方立柱,这样搭配起来非常美观。而其内部则依照俄国建筑风格进行装修,虽然时至今日,大楼内部很多建筑原貌已面目模糊,但在具体细节之处,譬如楼梯徽饰等等,依稀可以窥见当年辉煌的影子
德国领事馆
 
  德国领事馆馆舍建于租界开辟之后,由德国设计师韩贝设计。建筑为2层砖木结构,地下半层,门斗凸出,两边坡道可驶入汽车。建筑周边设有外券廊,外廊柱式为多立克柱式,外墙采用黄色水泥拉毛,红色小平瓦坡屋顶。屋顶四角各建有一个圆形穹顶角塔。屋顶中设有阁楼,在二层楼面与阁楼层之间设有一玻璃采光顶棚,使得室内空间轻盈通透,天花石雕花饰、楼梯木雕更显精美。
 
  整幢建筑沿袭殖民建筑外廊设计,但整体风格极为日耳曼化,即厚重、严谨、华丽,类似中世纪城堡式住宅。无论你从哪个方向看,它都四平八稳踞伏在那里,如一只安静下来戴着花冠的兽。1944年12月,美机轰炸武汉,日租界及德租界几乎被”夷为平地”,此建筑得以幸存,“是当天飞行员偏差,还是美军方有意部署,不得而知”。
  一栋三层西式楼房,原是英国人建造的高级公寓,名为怡和新房:一楼是商店,二三楼为住房,楼梯、地板都是木制的。北伐军占领武汉后,二楼成为苏联援华农业顾问洛卓莫夫的住处。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在一个十分紧急的关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洛卓莫夫的住房内举行了紧急会议,此即“八七”会议。瞿秋白、李维汉、毛泽东、苏兆征、罗亦农、张太雷、邓中夏、陆定一、邓小平为此而汇聚在这座楼房中。会议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撤消了其总书记职务,选瞿秋白为中央临时政治局负责人。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在这栋小楼里发言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思想。
 
  1978年8月7日,楼中布置恢复原貌,成为纪念馆对外开放。
 
  后来,邓小平、李维汉曾再次踏访此地,邓小平还亲笔为纪念馆题写馆名。
 

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全部评论
未经里屋里书面许可,对于注明'里屋里'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请与里屋里(021-61846897)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