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移动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完善,在未来消费者可以只使用一个移动终端,集成手机、电脑、钱包等多终端,就可以完成购物消费、理财询问、产品投资。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移动支付用户数量有望在2015年达到3.84亿。来自Juniper Research的研究报告显示,伴随着实体商品销售的远程采购和NFC交易带动,全球移动支付交易规模预计将在未来5年增长近4倍,支付金额将超过1.3万亿美元。
面向个人的移动支付产品主要分为三大类别。一是来自银行的移动支付产品,如中国联通在不久前推出的卡乐付、中信银行推出的异度支付、Visa推出的payWave等;一类是以运营商单独、或与银行联手推出的移动支付产品,如中国电信北京公司推出的翼支付,近期中国移动与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有限公司合作推出的移动NFC手机一卡通,用以乘车刷卡划价用,中国联通、招商银行合作的NFC手机钱包等等;还有一类就是由互联网公司推出的移动支付产品,如谷歌NFC手机支付服务、阿里手机支付宝、腾讯财付通、Ebay的Papal等等。
从服务业说,以酒店业作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模式正逐步完善 ,像“last minute”订酒店模式也在逐步适应中国市场,每晚六点以后,只要打开手机上网登录客户端,就可能以网络预订价的折上折优惠订到当晚的房间。以均价300多元的中端酒店为例,折后价只有200多元经济型酒店的报价,还能返还50元手机话费,确实可以让消费体验到低价和预订的便捷。“lastminute”在欧洲已经非常成熟,但它是典型的采用预付的模式运作,在中国这种销售方法已火爆异常。伴随于手机支付环境、消费习惯的逐步成熟,最终将有可能在中国得到广泛发展。对此,专家认为,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多渠道销售无疑是今后的主流发展方向,但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酒店、服务运营商、消费者都有调试和改善的空间。
从大服务业的角度来看,面向个人的移动支付可以帮助用户实现通过一种终端设备搞定汇款转账、信用卡还款、购物消费、缴纳水电费、理财投资等等,在线上与线下之间形成闭环,这无疑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便捷性。
目前,面向个人的移动支付还是以获得Android手机等智能手机支持的NFC支付为主。NFC是一种非接触式识别和互联技术,可以在移动设备、消费类电子产品、PC和智能控件工具间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这种移动支付功能可将用户的手机、钱包融为一体,将信用卡、车票、优惠券等信息存储在卡内,用来付款、购物等等。移动支付行业仍然存在潜在风险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即使是NFC支付这类最为盛行的支付也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
由美国AT&T、Verizon Wireless和T-Mobile USA等三大运营商共同成立的Isis,旨在促进用户使用NFC手机,但据市场分析公司Yankee Group的分析师乔丹•麦基(Jordan McKee)表示,这家公司的运营已经停滞,并将“继续停止运营一段时间”。而对于天生具备移动支付优势的运营商来说,尽管具备庞大用户群,拥有最佳的NFC支付工具——手机,具备足够开拓商户市场的人力和资金,但能在NFC移动支付领域取得成功的却屈指可数。
未来,移动支付还要面对诸多已有和潜在的问题。
首先,移动支付需要对软硬件加以整合,如此一来便涉及到手机等终端厂商、运营商、零售商、互联网公司等,各方利益争夺十分激烈,一场严重的产业链主导权争夺战在所难免。
其次,尽管NFC手机成为了各大手机厂商发力的重点,但在国内还迟迟不能普及。业内人士认为,技术标准不统一、应用环境不完善、商业模式不确定制约了NFC手机的发展。
举例来说,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基于NFC技术各自推出了标准,但频段不同,标准不统一,如果用户希望一款手机就能满足在超市购物和在地铁上刷卡,而超市和地铁使用的是不同NFC标准的设备,那么这款手机的应用就十分有限。
从用户体验来说,安全性仍然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移动支付将大量信用卡、借记卡和现金用户等绑定在智能手机上,尽管有分析师深信移动支付有着超级安全的措施,但对于手机用户来说可能 并不那么放心。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