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镇江工商局工商注册登记处的工作人员在从工商业务系统里调阅资料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镇江市工商登记在册的餐饮类企业中,“名称”一项的改动明显增多,而且大多是将“会所”、“酒店”等“比较抢眼”的词改成了诸如“饭店”、“茶餐厅”这样“比较低调朴实”的字眼。粗略统计表明,不算改名的,仅仅是新登记名称,含“会所”等奢华字样的餐饮娱乐行业企业,去年下半年就比上半年少了11%。

位于镇江征润洲路上的龙景国品会所,前不久将“会所”二字改成了“饭店”。“毫不避讳地说,我们饭店在建成之初,生意一直不错,18个豪华包间基本上天天都能客满。”饭店负责人张学明说,“过去我们店的消费群体中,确实有一部分公务宴请,不过,商务宴请更多些。”
但自去年6、7月份开始,张学明经营的酒店生意就出现明显下跌,“甚至可以说惨不忍睹”,因为在去年11月中旬给酒店改名前,“我们已经有几个月没钱给员工按时发工资了”。不仅如此,张学明还下调了菜金标准。改名的结果让他有些惊喜,“改名后,生意很快红火了起来,许多自称以前绝对不会来的消费者说,到这样装修比较精致、环境比较优雅的酒店吃饭,性价比很不错”。
一成多的“会所”、“酒店”怎么就突然想起来改名字了呢?
作为经营者,张学明认为,主要原因是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政策的陆续出台,以及省、市相关纪律、作风文件的下发,让原先的公务消费减少很多,“如果我们再不转型,恐怕就只有等着喝西北风了。事实证明,我们转型是尝到甜头的”。
张学明的观点得到了镇江工商局工商注册登记处负责人的认同,他说,从时间上判断,确实是自全国关于作风建设的若干规定出台后,改名现象才明显增多的,而许多企业法人代表来改名时,也都说改名原因与遭遇的生存压力有关。
该负责人说,过去镇江店家都以名称中含有“会所”等字眼为荣,希望以此彰显身价,但如今,这类名称往往会被人主观认定是公款吃喝、违规经营的灰色地带,加上餐饮业大环境趋紧,其中一些商家为了适应新形势,便主动以改名等动作,展示自身亲民的一面,调整经营策略,主推大众菜、家常菜,希望冀此实现自救。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