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意出门,尤其不愿意坐飞机出门。若不是距离太远,或者为了赶时间,一般不愿意选择飞机。
曾经问过首旅集团副总裁张润钢先生,为何不坐飞机坐火车,他说主要是飞机起飞的时候不舒服,于是宁愿坐火车“长途跋涉”。但我不是,我主要是嫌坐飞机麻烦,而且,国内的航空服务(包括机场服务)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大概是2006年,坐厦门航空的飞机去成都,中午11点多的飞机,老老实实10点多到机场,安检进去后,被通知飞机晚点。结果晚点了至少一个半小时,登机已经下午一点多。起飞后,也没有来提供饮料。后来飞机遇上气流颠簸,于是服务员都在工作间里坐着。大概一点半,开始提供饮料和机餐。客人开始用餐已将近两点。反正我是觉得又饥又渴,只好把那十分难吃的机餐当作美味,以求填饱肚子。
注意了一下,在此过程中,没有任何服务员关注机上的老人和哭泣的小孩,哪怕送一包饼干。当时想,如果机上有糖尿病患者,长时间饿肚子很容易患低血糖症,那是很危险的。
可能这是基于安全的规定,但笔者有幸坐过新加坡航空公司的飞机,也遇到过飞机颠簸,当时服务员只是就地蹲下来,一手托盘,一手扶住座位扶手。等飞机正常了便继续服务。
当然还有一些服务态度上的问题,飞机晚点也好,颠簸也好,似乎跟那些空姐们没有关系,她们还是按部就班地、机械地提供服务,连一个歉意的眼神都没有。作为乘客,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体验,有一种“受罪”的感觉。于是给自己定下规矩:不坐厦门航空的飞机,不买厦门航空的机票。有一次去大连,我宁愿买在青岛转机的机票,也不坐厦门航空的直达班机。
后来到厦门讲课,见到厦门市旅游局的一位局长,便乘机讲述了我的经历,算是一种间接的投诉。当然我也知道,航空公司并不归旅游局管辖,投诉也不一定有用。
最近到北京开会,特意买了国航的机票,以为国航的服务会好一些。结果也多少令人失望。延误了近一个小时,登机前又更换了登机口。同一个登机口有三批客人,乱哄哄的让人无所适从。机上服务人员的态度还算过得去,但那机餐却实在难吃,淡而无味,比起街头5元钱的快餐,恐怕还得打个对折。
有一次南京的陈秋老师讲课,对比了国内航空公司与几家外国航空公司(新航、日航和韩航)的服务差别。比如他们一般由机上服务员演示安全逃生知识,而我们只用电视演示;他们通常用小毛巾,而我们用湿纸巾;他们用不锈钢餐具,我们用塑料餐具等等。在新航的飞机上,我还注意过一个细节:他们的餐盘和餐具都采用防滑设计,在机上狭窄逼仄的用餐空间里,这无疑是一种人性化。
在媒体上看到过国内航空公司的宣传,但通常是宣传他们的“美女空姐”,刊登的广告也常常是笑容可掬的美女。作为乘客,我不认为机上服务员的容貌跟我们有太多关系,我们是来坐飞机,而不是来欣赏时装表演的。再说,那些广告中的“美女空姐”似乎也从来没有在飞机上出现过。航空公司演绎的是“画饼充饥”式的“海市蜃楼”。
又联想到航空公司的价格战,据说现在已经有最低一折的机票——当然我没买过,只是听说。但机票打折已经蔚然成风,导致人们买机票时都会问一句“几折?”。
如果是全价机票,“享受”这样的服务,客人当然是不满意的(尤其是我这种挑剔的客人)。看来航空公司的机票“打折风暴”恐怕不仅仅是金融危机导致的,有一些咎由自取的成分。
问题在于,机票打折了以后,可能影响了空姐们的收入,导致机上的服务也“打折”,这就难免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
反观我们饭店行业,此类现象恐怕也并非绝无仅有。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节支降耗”、“减员增效”等等主题词下,降低了服务品质,客人不满意,房价打折,服务再打折,客人更不满意,生意更不好……借用王蒙小说里的话:“每况而愈下,每下而愈况,愈况而愈下,愈下而愈况,终不知伊于胡底”。
还是应该“做加法”,而不是“做减法”。
此行北京,在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组织的论坛上,洲际集团介绍了他们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其中有一条,就是出资90万美元,委托国际咨询公司进行宾客满意度调查,通过调查改进服务设计。而著名的里兹•卡尔顿酒店公司,长期委托盖洛普咨询公司,每年进行宾客满意度的第三方调查。宾客满意度是他们最重要的管理指标。
国内的管理品牌有这方面的调查吗?反正我没有听说。
在前两年的“品质管理年”活动中,笔者协助起草了“饭店品质管理要求”80条,在“综合品质”部分,特意加上了“有宾客满意度测评系统”和“有员工满意度测评系统”两条,并且要求“运行正常”。
既然只是“要求”,也就不是强制性的,饭店很可能没有引起重视。但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宾客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的测评系统,也许能够成为应对危机的一个“秘密武器”。
不久前到永康宾馆开会,发现饭店生意很好,偌大的停车场几乎找不到停车位。问起酒店管理人员,说前一天客房爆满,而当天也在90%以上。这令我很惊讶。当许多饭店“无米下锅”时,一家县城饭店居然“饱食终日”,难道这是“被金融危机遗忘的角落”么?
向永康宾馆的赵移起总经理请教其中原因,发现很重要的是饭店在“宾客满意”和“员工满意”两个方面真正做到了“两手抓,两手都硬”。无论客房还是餐饮,都讲究“出品质量”,同时也关注客人是否满意饭店的服务;另一方面,对员工和管理人员的薪酬、培训和考察,饭店都是“从重、从严、从快”,努力提高员工满意度。尽管饭店还没有建立健全的满意度测评系统,也没有委托第三方测评,但由于饭店管理高层具备这方面的理念和意识,已经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有满意的员工,才会有满意的宾客”,这一理念已经得到了业内的普遍认同,但是要真正去做的时候,可能又会被“打折”。我们不缺乏理念,缺乏的是“执行力”。
所谓“第二波金融危机”好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我们头上,令人不安和恐惧。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不如我们认认真真地审视一下我们自己的管理和服务,审视一下我们的“员工满意度”和“宾客满意度”,也许会有些效果。
佛教徒的“打坐”和基督徒的“忏悔”都是典型的“自审”方式。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其实就是在审视自己,反省自我。通过反省和审视,能够让自己进入一种“澄澈净明”的境界。有人说基督教的“忏悔”是为了寻求心灵解脱以后,回去重新开始做坏事,这是基督徒不会同意的,我也不同意。
借着金融危机有点时间和空闲,我们不妨也“打坐”一次,或者,“忏悔”一回。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