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中国不高兴》这本书很火了一阵。书中对“民族主义”的宣扬,以及对“崇洋媚外”的批判,让我想到了中国饭店业同样也存在着的两派:崇洋者;扛民族大旗者。
前几天我和国内饭店集团一位著名的CEO一起参加论坛并担任嘉宾,这位CEO一上来就宣称:经济危机来了,外宾减少了,国际饭店集团快不行了。观众席上恰好坐着一位在国际集团任职的的女士,立马就站出来,问他:那好,您能否告诉我,和国际集团相比,您认为您的集团有什么优势吗?这样两派直接对峙的场面,在一些行业会议中并不少见。
扛民族大旗者,有人将国际饭店集团入驻中国,比作“八国联军侵华”。他们在不同场合宣称:国际上排名前十位的国际集团,已经悉数进入中国。意思是:你看,国际品牌比八国联军还多呢。还有一种典型论调,是说:十分之一的国际品牌饭店,占据了中国饭店行业百分之八十的利润。言下之意,是钱全让外国人给赚走了。
扛民族大旗者,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原粤海集团董事长李华生。我曾经至少在两个不同场合,听过他激情洋溢的演讲。他号召政府大力扶持本土饭店品牌,“抑制”国际品牌;同时号召国内的地产商不要找国际品牌管理。李华生后来离开饭店业,去了一家地产公司。
我的博友中也颇不乏“扛民族大旗者”。我转了一篇博文,内容是一位离职员工对他曾经任职的国际著名品牌饭店的“批判和剖析”。一位饭店行业的博友对此的评论是:“这些国际饭店除了表面的风光,根本就没有存在的价值,那些国际混混拿着高薪,每天就是在大堂里站站,说说“HI,HELLO”,然后就可以回去数钱了,而中方的员工就惨了,付出多,收获少,这种怪现象应该引起业界的反思。”
在中国,崇洋者数量绝对不少——我们的地方政府就都比较崇洋。前几天我杭州的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让我帮忙给他的“白金五星级饭店”项目找个国际管理公司,而且说一定要全球排名前十位的。我说前十位的国际集团,至少三个是做经济型饭店为主的,你要来干嘛?他说:没办法,政府一定要前十位的。
中国的大地产商,很多都是崇洋者。你看万达、富力、世茂等这几个中国商业地产的大佬,旗下哪一家饭店是由锦江、建国管理的?大地产商为什么崇洋?个中原因颇值得玩味。我想应该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崇洋政府”在推波助澜,更为关键的,恐怕在于整个社会上“崇洋者”都大有人在——这些购房者,不少都是以“与洋为邻”而荣。我也不止一次看到类似的报道:一个引进四季饭店的地产项目,比旁边的一个地产项目至少每平米房价至少要高出20%。我听一位深圳的朋友说:他的饭店向银行抵押贷款,银行的意见是:如果请国际著名饭店管理公司管理,信贷额度可以再提高20%。
在崇洋者、扛民族大旗者之外,还有第三种人,如果要给他们取一个派别名称,我倒觉得不妨叫做“洋务运动派”。他们不否定国际饭店品牌的一系列优势,正视国际饭店集团和本土饭店品牌的差距,并且希望借鉴国际集团的管理经验,结合中国的市场实际,来完善自身的管理,积极壮大自己的实力。
我以前在本土饭店集团任职的时候,我的大老板提出:拿出几个饭店项目,请国际集团管理;通过和一流国际饭店品牌的合作,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同时,非常有趣的是:在本文开头我提到的国内某大集团的董事长,他所在的集团,已经和至少三个国际集团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他们和国际集团成立的合资管理公司就至少有两个。当然,不是他的决策。
我本人在国内饭店管理公司和国际饭店集团都工作过,我的感觉是:一,差距确实存在,而且不是一点点;二,国际集团也绝非完美无缺,强大无敌,他们在中国遭遇失败的管理案例比比皆是;三,在高档饭店市场中,中国本土品牌目前尚无可以和国际一流饭店集团抗衡者,而经济型品牌方面本土饭店品牌已经开始崛起;四,外资品牌管理的饭店,大都为中国业主的资产,“老板是中国人”,“香格里拉第二”未来若干年在万达、富力、世茂等拥有大量优质饭店的地产公司中出现,并非没有可能;五,在国际饭店集团担任要职的中国籍饭店经理人越来越多,他们将大大推动本土饭店品牌的发展。
对于“八国联军侵华”的说法,我觉得很不靠谱。国际管理公司进入中国,可不是他们自己“杀”进来的,而是我们中国人去“请”进来的。不仅是地产公司去请,政府也去请,银行也要求请,甚至,我们的不少老百姓都有意无意地发出了“邀请”——用多付20%的房产价格,买一个“与洋为邻”。而且,住国际品牌饭店,付高房价的人,好像至少有一半,都是我们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对于饭店业利润“都让国际管理公司赚走了”的论调,我觉得他们可能是不知道在中国的大部分国际饭店集团,都采取“管理合同”的方式来经营饭店,也就是说:管理公司拿走的是管理费,并不是所谓的“饭店利润”。饭店的利润都需要交给饭店的业主,而业主绝大部分可都是中国人。管理公司的管理费如同“工资和奖金”。管理公司给你干活,你不想支付他们报酬吗?
至于“老外无用论”,我们确实看到不少外籍饭店经理品行不端,专业水平也不怎么样,而且“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但是,“这个我们也可以有”——中国的饭店人也不是个个勤奋敬业,从一而终。另外,国际集团的CEO和高级管理层,基本上都是“洋鬼子”,不过,“存在即合理”,“黑猫白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洋鬼子在全球已经发展了上千家饭店,分布在50多个国家,我们本土饭店品牌杀入全球十强、冲出国门的,现在据我知道还一个没有。
我同意一位朋友的观点:造成这样的局面,并非仅仅因为中国的饭店人“不争气”——这和我们的国情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中国现代饭店业的发展,如果从北京建国饭店、白天鹅饭店、建国饭店的建造开始算起,才有多少年历史?而在美国,假日饭店、万豪饭店、希尔顿饭店、喜来顿饭店等在50年代后期的时候都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和比较完善的管理系统。在我们还没有练好内功、做好准备的时候,国际饭店集团就“挟数十年的管理经验和改革开放涌进中国的大量老外”,开始在中国攻城略地了。
由于“输在起点”上,国际品牌饭店从一开始就在中国占据了最好的城市,最好的位置,让业主投资建造了最好的硬件设施,支付最好的薪水聘请了最有潜质的员工,从而进一步打造了他们“坚船利炮”,确立了比较全面的竞争优势。当然,他们的品牌声誉、客源系统、规范管理也功不可没。于是,美国的经济型品牌到了中国,摇身一变成了高档品牌;三星级品牌到中国就成了四星甚至五星。一位某位星评委人士的处长曾经为此发飙,拒绝给予一家什么INN的饭店评五星,对业主说:你先把那个INN给我去掉了再说!
我始终相信:“品质是硬道理”。一旦拥有了一流的位置,出色的硬件,以及良好的管理,一些国内饭店人自行管理的饭店,是完全有能力和国际品牌一较高下的。北京的昆仑饭店,南京的金陵饭店,广州的花园饭店,都让不少一流国际饭店品牌成为他们的“手下败将”。
我希望今后的中国饭店行业,崇洋者和扛民族大旗者可以少一些,而“洋务运动派”可以更多一些。单单宣布一下“中国不高兴”,恐怕没有任何用处。
他人观点:
求墨:不错的评论,赞同啊。确实,现在的政府有点崇洋媚外,远的如三亚,近的杭州,携带国际品牌竞标似乎成为房产的一部分。政府需要用国际品牌推动城市的国际化。但从业主来讲,饭店的利润其实在整体地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对于国内饭店和国际饭店,好比现在的汽车行业。有外资的,有合资的,有自主的。只要努力,大家都有各自的市场。
饭店瓶子:我的观点要说多少遍才能被人正确理解呢?
一、我从来没说过国内饭店和国际饭店没差距,恰恰相反,这种差距是巨大的。
二、但是,我反对的是把这种管理上的差距完全视为国际饭店在国内取得巨大经营业绩的唯一原因。
三、他们真正赚钱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外向型经济背景,和汇率、货币实际购买力之间的实际差额,怎么讲?我的思路是,中国开放了,老外来了,因为国际饭店有国际连锁,加上文化和积分原因,老外愿意住他们熟悉的饭店,因为外国货币和中国货币有差距,所以,他们在中国支付的房价要比在其国内便宜,而国内的劳动力又便宜,所以国际饭店经营上有优势,但这种优势是寄托在源源不断来华的老外身上的,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二线城市的国际饭店价格并没有一线城市那么优势明显。
四、中国饭店怎么办?我每次都会说,要快的赶上只有去购买现有的国际连锁品牌一条路可走,那种搞联合,说白了,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有哪个外国公司愿意真心诚意来和你合作培养未来的竞争对手?
五、中国国内饭店的蓝海在哪里?我觉得不是做大饭店,而是做中小饭店连锁,不是经济型的,而是“次精品饭店”,为什么加个“次”,因为真正的精品饭店和大饭店一样,运营技巧太高,中国人一时半会学不来,只有那种强调个性和创意的次级精品饭店,才是我们的出路,为什么,一是中国市场太大,任何饭店都有人捧场,二是中国人太随意,执行力不强,而这样的饭店恰恰并不需要过强的执行力,一切都要自由的多,只要饭店本身有吸引力就好,运营的压力不大。
六、总结一下,这个问题其实已经被谈烂了,套句电影里的话,“各村都有很多高招”,没有必要互相拆台,我之所以以前说了不少外国饭店的不是,是因为很多人不能理性分析在华国际饭店的优势所在,所以我要表达我的观点,一贯的,清晰的。同意您的部分观点。
不过,对您的外资饭店真正赚钱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汇率偏差和外宾数量,不敢苟同。长沙喜来顿饭店外宾数量只占饭店20%,但是他的平均房价比华天饭店高出40%左右。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老杜:在南京论坛上,我把国际品牌比作英语,把民族品牌比作汉语——尊重英语,重视英语,学好英语,当然也要讲好汉语。
谷慧敏教授会后对我说:她对我的“品牌-语言”论很感兴趣。
游子京心:分析很全面。我仍然认为民族品牌目前还无法与国际品牌分庭抗礼,因为我们所谓的民族品牌,不论在规范、标准、营销、市场、客户维护方面,都有许多的差距。不是说国际品牌就是万能的,也不是说民族品牌就什么都不行,但是要做出国际性的品牌,我们还有很大差距。不信可以看看,哪个民族品牌走出国门,管到五大洲去了?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