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会场后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抽签分组,我是第八组的一员。最初并不相识的陌生人,三天后竟成了“并肩作战”的伙伴,我们在其中体会到了1+1>2的道理。为了展现第八组的风采,我们积极绽放自我,无所畏惧,虽然第八组是几个小组里面平均年龄最小、工作年限最短的,我们不害怕失败,也从不给自己太多的压力,这样的方式无形中活跃了我们的思维,更加勇于表现自己和表达看法。
通过三天的课程,受益匪浅。那么就让我从培训需求调查谈起吧。培训不仅仅是会“讲”,我们更要学习的是管理。培训师一旦站在台上,他必须要对台下的学员负责。学员不仅是学员,也是我们的培训师,而我们只是帮助学员、引导学员。对于这个模块,我学到了许多方法,比如方法有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网络沟通、小组讨论等等,其实很多方法我们都在用,但不见得就是最适合的。在课程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需求调查工具箱,可以说之前我根本没听说过这种说法。现在我明白了很多浮在表面的问题可能并非是真正的问题,,但用鱼骨图分析法我可以找到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本因素,也许是方法不对,也许是人员出了问题,也许是设备、材料的原因,还有可能是环境因素。举个例子:小张为什么最近工作不积极?分析大因素有:制度、员工、领导、同事。
最后经过层层的分析,原来最近缺人,小张经常需要加班,小张平时为人大方,工作负责,和领导同事关系都很好,也从来不计较得失,但是最近加班时间长,每天只睡4个小时,连着几天下来,吃不消了,精神不够。
而之前在工作中往往仅限于找大因素,一找到便自然认为这就是原因,自以为是地“对症下药”,而往往忽视了其中很是重要的一些小点,最终导致了我提供的帮助并非是员工最最需要的。
接着我想谈谈这次学到的“531”。有时,即使接受了培训,最终觉得思绪很乱,不知道自己到底学了什么,能用什么,而“531”正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去总结,从而对我们的学习有一个系统的概括。例如,在这三天的学习中,令我最有收获的是以下五点:①课程主题的设定;②培训的技巧和方法;③剖析需求的方法;④如何应对突发事件;⑤如何制定精彩开场白及有力的总结。而在这五个要点中,其中三项是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是可以运用的:①课程主题的设定②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学员提出疑难问题)③剖析需求的方法。在这三项中,第三点“剖析需求的方法”的运用,是在要在接下来年终的培训需求调查中行动起来的。
当然这一切的工作,最终不能缺少跟踪落实,员工培训了,用了,但是有没有用对呢?这就需要培训者跟踪检查,出现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及时反馈,趁着问题没有变大,就立刻制止。多和员工沟通,了解员工的实际情况,另外在和员工的交谈中,我们也可以使用剥洋葱法,找出主因。
另外,由衷感谢这次课程安排的演练,每个人都有机会走上台授课,正因为有了练习、点评和被点评的机会,我们才能更清楚的了解自身的情况,思索哪些习惯和方法是值得保留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哪些必须要彻底改掉的。我们不再是单一的“洗耳恭听”,更多的是“我想说……,我的建议是……” 。而单从授课这个过程来说,我也学到了很多技巧和方法,明白了很多细节如何处理,包括培训者在陌生的场合如何缓解自身的紧张情绪,陈老师还细心到教我们上台的走姿、喝水用什么样的杯子等,因为这些小小的细节最终都有可能出卖我们。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