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讲故事。不过这回咱暂时不说饭店,想说说银行。
按照国际上的分类,银行业也是服务业,称为“金融服务业”,因此算是饭店业的“远房亲戚”。
2004年,因出国考察的需要,到离单位不远的中国银行世贸支行办理了长城国际信用卡。本来也可以办其他银行的国际卡,但本人一向有追大牌的不良习惯,毕竟是冠名“中国”的银行,还带着VISA的标志,感觉刷卡时,甩出来比较牛逼一点。
当时手续并不麻烦,填了表格,付了一万元的押金,大概一个月后,便收到了寄过来的信用卡。后来出国用过几次,人家国外的商家看到VISA标记也比较买账,刷卡签字即可,挺方便的。回国后会收到账单,一个月内去银行买汇结账。稍微麻烦点,但既然要在国外消费,这点麻烦也应该能承受。
后来工商银行也有了VISA国际卡,不知被谁忽悠的,也办了一张,因为跟原来的牡丹卡可以自动转账结算,免去了换汇的程序,更方便些。再出国,用工行国际卡次数更多些。
再后来,普通的银联人民币卡也可以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消费了,愈加方便,于是中行的VISA卡慢慢地被闲置了。
卡不用了,也没想到去退掉它,除了偶尔在皮夹里看到,嫌各种信用卡太多以外,没有其他的不便。
还是会经常收到中国银行的来信,除了推销各种有奖刷卡消费,就是收取每年的年费。
有个细节挺有意思。每次收到中国银行的账单,都看到收信地址把“萧山区”写成“箫山区”,不知道银行那位打字员是不喜欢草字头呢,还是喜欢笙箫之类的管乐器。
年费不算贵,好像是12美元。为了这12美元,去过好几次办卡的那个银行,带着通知单按实际额度买汇结算。后来可以自由换汇了,还曾经要求多买点美金存在卡里面,省得每年都去拜访他们。
时光悠悠,过得真是很快,一晃几年过去了。又收到了中国银行的催款通知,还是12美元。俗事缠身,便没有急着过去,几个月后,收到通知说要收取滞纳金,滞纳金好像不到一美金,也没太在意。再几个月后,又收到通知,要停卡。这才发现自己惹上了麻烦,停卡倒也罢了,影响了自己的信用记录,或者上了银行的黑名单,那可是大事。只好屁颠屁颠地赶去,准备再次买汇结算。
到银行,跟大堂经理抱怨了一下。大堂经理给出了个主意,既然不用,可以销卡,省得每年支付费用。想想也对,便要求销卡。但对方告诉我,不能在这个发卡的支行销卡,必须到中国银行省分行的信用卡部。
省分行信用卡部在城市另一边,大概五六公里,论直线距离不算太远,可现在城市堵车严重,穿过市中心就花了将近一个小时。那种郁闷自不待言。但没办法,还要取回押金呢。
可能办卡销卡已经是家常便饭,信用卡部的服务员按部就班熟练地给我办销卡手续。可是他们告诉我,这只是预先注销,需要45天后再来一次,办理正式销卡手续。想到一路的痛苦和艰辛,真有一种想撞墙的冲动。腆着脸跟他们商量:能不能简化一下手续,通过电脑系统,让我能直接在支行办理,取回押金。答复说不行,因为这是银行的规定。
无奈,在这些资料上标注了45天后的大致日期,并妥善保管,怕遗失或者遗忘。虽然现在钱不值钱,一万块也不是小数目。
希望读者有和我一样的耐心,读这个繁琐的过程。我真的不是故意来恶心人的。
过了不止45天,忽然想到了这件事,翻箱倒柜找出了那些资料,又开了将近一个小时的车,再次拜访省分行信用卡部。
取号。等候。递上身份证和上次的相关资料,再办理一次手续。
总以为这次可以取回押金了,但他们告诉我,必须到办卡的支行取押金。这是银行的规定。
看看都快下班时间了,只好改天再去。
又一个秋风送爽的下午,带着押金单还有信用卡部开给我的证明,来到了办卡的世贸支行。那里停车麻烦,让司机等着,心想这次应该能很快办好,取钱闪人。
人不多,取号了就叫到我的号。不免窃喜。
柜台内是个小伙子,拿到我递上的资料,不急不慢地办理,最后给我一个回单,开始数钱给我。
一般很信任银行,毕竟他们都是算账的高手。可是这复杂的流程,让我“恶向胆边生”,带着吹毛求疵的心理,仔细核对了一下“客户回单”,发现从2004年6月到2012年11月八年多时间的定期存款,利息只有677.79元,扣除100.35元的利息税,总共是10577.44元了(珍藏着这张回单)。
我狐疑地问:有没有算错?
小伙子对着电脑发愣了一会,也发现有点不对。他答应再次核对。
这个核对的过程有点漫长。
请来了穿黑制服的,貌似经理。又来了大堂经理,戴着胸牌。一个一个的电话,好像在向上面请示什么。
半个小时过去了。
一个小时过去了。
好在客人不太多,如果排队人多的话,后面的客人肯定会向我吹胡子瞪眼。
看那小伙子忙碌着,我把大堂经理请了出来,跟她说了全部的过程和遭遇。然后对她说:本来想取了押金就走人的,因为我对中行的服务彻底失望,甚至不愿意投诉。整个销卡的过程,简直让人愤怒。这已经不是一般的不高兴,而是无奈、纠结甚至痛苦。从此以后,我会拒绝所有中国银行的业务,无论存款还是贷款。此外,我会割肉卖掉所有中国银行的股票,并从此不买、还要劝所有的亲朋好友不要买中国银行的股票。您想想,一家让客人如此痛苦不堪的银行,会有发展前途吗?能给股民带来利益吗?
我还声明:我无法因为这个痛苦的过程而对银行怎么样,但希望不要算错了我的存款利息,如果少了我的钱,我会请律师找中国银行讨个说法。
大堂经理解释说,是2009年银行换了电脑系统,导致了数据的差错,正在手工算存款利息。她还忙不迭地道歉,给我倒水,请我到等候区就坐。但我还是愿意在窗口站着,认真记录他们的整个操作过程。
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
每过半个小时,我都会跟那小伙子核对时间。
小伙子也一脸痛苦,嗫嚅着说:我们对这套系统也有意见,可是,我们是普通员工,也没办法,国企么,你也知道……
我调侃道:存钱的时候很方便,几分钟就解决问题;取钱却这么麻烦,两个多小时还不行,这是不是很黑色幽默?
“确实不合理,我能理解你的感受……”他答。
又大概折腾了半个小时,终于给我算好了。加了2126.09元,扣除利息税175.14元,最后我的利息是2528.39元。
我还收获了他们手工算的利息清单。也值得珍藏。
办完手续,天已经快黑了。离开的时候,窗口的设备照例喊话:请您对此次服务进行评价……
我对那小伙子说:“我不是对你有意见,但如果我对这次服务评价满意,那肯定是撒谎,是吧?”
小伙子茫然地点点头。
我按下了“不满意”键。
其实我也知道,这种设备大多是摆设。我的评价不会对中国银行有任何改变的作用,他们将一如既往,因为他们是国企。
出来的时候还有一件倒霉的事情。因为停车时间过长,司机在听广播,车灯亮着,把电瓶给耗光了,车子发动不起来。幸好旁边的世贸君澜大饭店能及时提供五星级的服务,车队准备有现成的电瓶连接线,帮着发动了车子。
这让我真正意识到:饭店还确实跟银行不一样。
好像银行也在提倡星级服务,可是连银行中的大牌——中行尚且如此,我们似乎就不必对此抱有什么希望了吧?
咱就不讨论什么“服务型政府”了,那些离我们还更加遥远。
别误会,啰啰嗦嗦写下这么多文字,并不只是为了出口怨气,而是因为最近在研究“宾客体验”。一直想把这个在IT行业挺热门的“用户体验”概念导入饭店行业,并加以阐释。因为唯有良好的宾客体验,才能为饭店迎来回头客,而回头客一定是饭店兴盛的“硬道理”。
要感谢中国银行提供的机会,让我体会到什么是“痛苦的用户体验”,并且还原给我的同行们引以为鉴。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