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绿色饭店的创建成果与局限
绿色饭店的理念自20世纪末进入中国以来,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期间,经历了由个别饭店的零星措施,到某些地区饭店业的普遍认识;由地方标准上升到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最后发展到全国饭店业形成共识。尽管当前全国绿色饭店的数量占星级饭店总数和全国饭店总数的比重并不是很高,但节能、节约、环境保护等绿色理念已成为全国饭店业的普遍行为。绿色饭店在中国的创建活动,整体上对于中国饭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是转变了观念。绿色饭店的推广使得饭店所在地的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饭店的经营者以及饭店消费者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同时,相关学术研究机构、理论界及有关学者也对“绿色饭店”的理念及现实措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二是提高了效益。通过绿色化管理使饭店业减少了资源浪费,降低了运营成本;同时能够吸引客源,增加市场份额,提升企业形象,增强核心竞争能力。
三是创立了模式。如:以省级地方标准引导饭店绿色发展的“浙江模式”;以绿色饭店创建推动“绿色奥运”的“北京模式”;政府强制饭店一次性用品减量化使用的“长沙模式”等。
四是保护了环境。据专家测算,全国创建1万家绿色饭店,将能节电30亿度,相当于三峡电站近一个月的发电量或者167万个城市家庭一年的用电量;节水2亿吨,相当于20个西湖的水量或者185万个城市家庭一年的用水量。绿色饭店的创建能大大地节约能源,促进环境保护。
然而,绿色饭店在全国的发展、创建过程中也遇到和存在不少问题,如:绿色饭店的绝对数和占全国饭店总数的比重都较低;绿色饭店在各省发展极不均衡,总体上呈现东多西少的状况;绿色饭店的创建以政府和协会推动为主,企业自发创建的不多;高星级饭店创建绿色饭店的较多,低星级饭店、经济型饭店以及社会旅馆创建绿色饭店的较少等。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绿色饭店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一是理论的局限性。绿色饭店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循环经济理论在饭店业实践的产物,侧重于节能降耗和循环利用。不管是环境保护理念、绿色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还是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理念,其理论源泉和学科基础都是生态学。“一种经济只有尊重生态学诸原理才会是可持续发展的”(莱斯特•R•布朗,2003)。饭店的绿色发展唯有把基础生态学、应用生态学与经济学、现代饭店管理学、气候学、地理学、人体健康学等多种相关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从理论上正本清源、走出局限,以不至于在实践中顾此失彼。
二是标准的局限性。我国目前有多套绿色饭店标准同时运行,一些是行业协会颁布的,一些是地方政府部门颁布的。这些标准从主题到内容都高度相似,反映出饭店管理体制的混乱。同时,绿色饭店的标准也不同于饭店星级标准,后者是针对人的需求制定的,饭店达到的星级标准高,饭店产品的价格就高,是一种市场行为;前者是针对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制定的,需要饭店的投入和消费者的参与,才能成为一种社会责任和环境道德的体现。在当前中国国情来看,如果饭店的绿色创建得不到政府的嘉奖或经济上的回报;消费者的绿色行为得不到饭店或政府的激励,绿色饭店创建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就会大打折扣。
三是实践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绿色饭店创建过程中“目标庸俗化、措施简单化、过程一站化、管理两张皮”等现象。例如:为绿色饭店的称号、牌子而创建;许多创建措施仅仅落实在标语、口号与文字材料上;创建中工作得力,一旦牌子到手就万事大吉,停滞不前;绿色行为与饭店日常管理相脱节,自然环境保护与人文环境保护相分离等等。更为突出的是,当前我国绿色饭店的创建都是在已建成的饭店中进行的,而绿色饭店只在经营和管理中关注环保问题是不够的,要把绿色饭店从“创建”引领到“建设”的道路上。“好的饭店是‘优生+优育’的结果,‘优生’是指好的设计和建设,是关键;‘优育’是指好的管理与服务,是保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饭店”,应从饭店的选址、设计和建设开始,从饭店的建造初期抓起,从源头上把握。
二、国内外关于饭店生态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由于市场环境、管理体制和发展阶段的不同,中国饭店业与欧美发达地区饭店业在环境管理、生态建设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总体上看,主要有两方面的区别:一是西方饭店业以大型饭店集团的自发研究和自主创建为主,而中国饭店业则以政府或行业协会的推动为主;二是国际著名饭店集团一般都会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变化企业的环境管理目标,且指标十分具体。如万豪国际饭店集团于2005年加入美国环境保护局的“气候领袖计划”,到2010年其旗下饭店客房的温室气体排放降低了6%,仅在2006年就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量7万吨,相当于减少了1万辆汽车的尾气排放。而中国饭店业则往往以执行好《绿色饭店》国家标准为主要目标。为了解决如何应对不断增长的能源成本、减少污染、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改善饭店室内空气质量等问题,世界饭店业在饭店环境管理、生态建设方面一直在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与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饭店环境管理业态形式的不断变化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饭店环境管理大体经历了环保饭店、节约饭店、绿色饭店、低碳饭店、循环饭店、生态饭店等6种不同层次的业态形式。由于各国的环境政策、体制、机制的不同,导致了不同国家饭店环境业态的发展重点不同,如:英、美、法等碳交易、碳补偿机制发达的国家,其饭店(集团)都比较注重低碳饭店的发展,如洲际、万豪、雅高等饭店集团都相继出台了诸多减碳、低碳、零碳计划与措施。德国、日本等循环经济发达的国家,饭店业则更加注重循环饭店的发展。而我国饭店环境管理业态则主要以绿色饭店的形式出现,绿色饭店的创建又主要以节能、节约等措施为主。近年来,浙江、上海、山东等省市,也相继开展了低碳饭店的讨论与实践。
2. 各种适用饭店环境管理的认证体系与标准
目前,我国有关饭店的绿色认证体系主要包括:“ISO14000系列标准”、“绿色环球21”、“绿色饭店”以及“绿色旅游饭店标准”等。除此之外,在国外应用较广的认证体系还有丹麦的“绿色钥匙”和加拿大的“绿色叶子”等。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具有广泛影响和市场认可的“星级饭店标准”(《旅游星级饭店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在2010年再次修订的时候,也增加了许多有关饭店环境管理与服务的内容。
3. 建筑的生态化将逐步成为饭店环境管理的捷径与正道
建筑是饭店不可回避的载体,从行业个性和饭店生存、发展的角度分析,节能、节约是饭店环境管理永恒的主题。由此,按照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理论、方法或标准设计出来的饭店,往往是环境友好程度较高的饭店,或者成为饭店环境管理的经典,世界上著名的生态饭店都是生态设计、生态建筑的典范。如:意大利的山林度假酒店维吉流斯(Vigilius)、美国的纳帕山谷盖亚酒店、奥地利的Bio-hotel Stanglwirt酒店、中国金茂三亚丽思卡尔顿酒店等。当前,国际生态建筑评价已经形成了若干个有影响力的评价体系,包括美国的LEED评估体系,英国的BREEM评估体系,德国的DGNB可持续建筑评估认证体系,加拿大的GBT Tool,澳大利亚的NABERS建筑环境评估体系,法国的ESCALE,挪威的ECOPRO-FILE,日本的建筑物综合环境评价方法(CASBEE),芬兰的LCA- House评估工具,欧盟的《欧盟建筑能效规范》(EPBD),香港的《香港建筑物环境评估方法》(HK- BEAM)以及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其中,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的为美国的LEED和德国的DGNB,它们分别是第一代和第二代生态建筑评价体系的典型代表。
纵观饭店环境管理的历史,其实,凡是实施环境管理、注重生态效益的饭店在国际上一般都被称为“Environmental-friendly Hotel”或“Eco-efficient Hotel”,较为准确的翻译应该是:“环境友好型饭店”和“生态效益型饭店”。除了澳大利亚、中国台湾等少数国家和地区之外,很少有绿色饭店(Green Hotel)的提法。中国饭店业的有识之士在引进、推广国际饭店环境管理的先进理念的时候,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为了推进的顺利,采取了“绿色饭店”这样一种比喻的说法。应该说,“绿色饭店”的这一名称,形象、生动,容易被普通民众理解、接受,但是它也缺乏严密的逻辑和理性的思维。它仅是一种理念、原则或框架,不便涉及具体的内容和指标,如果把它叫做“环保饭店”、“节能饭店”、“节约饭店”、“环境友好饭店”等,也无所不可,照样体现环保的理念。“绿色饭店”所指的“绿色”,只截取了“生态”含义中的一个部分,而并非“生态”内涵的核心内容,从这个角度看,“绿色饭店”的说法有点断章取义或者以偏概全的味道,很难经得起理论上的推敲,倒是可以喻为“生态饭店”的“小名”或者“乳名”。而“生态”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为一门学科而存在的,是一种规范、严谨、理性的表述。无论如何,由绿色饭店走向生态饭店,是国内外饭店环境管理和生态建设的大趋势。因此,本文建议:从生态学和现代饭店管理学的有机结合的角度,适时提出“生态饭店(Eco-hotel,Eco Hotel)”的概念,作为“绿色饭店”的学术规范和理论升华。
三、绿色饭店与生态饭店的联系和区别
讨论绿色饭店与生态饭店的区别,首先必须了解“绿色”与“生态”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绿色(Green)和其他的色彩一样,是一种物理光学现象,其本身并无其他的意义,仅仅是人类眼睛能够辨认的270多万种色彩中的一种。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绿色”的喜好程度和认识是不一致的,同一国家不同的历史阶段对绿色的理解也是不一致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十分重视色彩的国家,自汉武帝之后,服饰的颜色成为区别贵贱、尊卑的一种手段。“在色彩的心理感觉上,中国人更偏重于人文特征,而西方人更偏重于理性特征(吴元芳,2008)”。国人对绿色态度的转变,源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是受西方环保浪潮的影响,“当一个与绿颜色无关的名词被‘绿色’所修饰时,就表示该事物与环境保护有关(陆诤岚,2001)”。生态(Ecology)则一直是一个十分严谨、规范、科学的概念。它源于古希腊文,是由词根“oiko”和“logos”演化而来,“oiko”表示住所,“logos”表示学问,生态的原意是关于生物住所的科学。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Ernst Haeckel)最早提出生态学的概念。他认为,生态(Ecology)是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全部关系的总和。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但不管如何变化发展,生物(包括人)与环境的生存状态和生态关系始终是它的研究内容。
本文认为,“绿色”和“生态”是两个不能等同和混淆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①都认为人是环境的主要调控者,既可以破坏环境,又可以保护环境;②都强调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③都强调自然环境的重要性;④都认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⑤都认为人类应当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区别:①绿色是基本要求,生态是目标追求;②绿色是起点,生态是归宿;③绿色是比喻的说法,生态是科学的表述;④绿色是局部的、暂时的,生态是整体的、系统的;⑤绿色着重于技术解决方案,生态则着重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⑥绿色注重环境的修复与协调,生态立足于系统功能的发挥与持续发展等。也有人站在现实的角度,把绿色与生态的区别简单、直观地理解为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是绿色,把大家事情干好是生态;把企业内部的事情做好是绿色,把相关产业链条上的事情做好才是生态。这种分析也有一定的道理。本文强调生态是绿色的发展和归宿,并非要否认绿色的理念和成果,而是一种继承和发扬,是否定之否定,任何一种学术思想和理论创新都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合理扬弃。
鉴于此,本文认为,“绿色饭店(Green Hotel)”和“生态饭店(Eco Hotel)”至少在以下8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与差距:①绿色饭店更多的时候是表现为一种理念和原则,操作性不强;生态饭店不仅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实践。②绿色饭店绝大多数是在已开张营业的饭店中进行创建;生态饭店则需要从饭店的选址、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到拆除的整个过程全面实施生态管理。③绿色饭店往往单纯地解决饭店的节能和环保问题;生态饭店则整体协调饭店、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④绿色饭店满足于零星的环保思想和环保技术的运行;生态饭店则是在全面认识饭店生态规律的基础上,整体维护和系统解决饭店、人与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和存在的问题。⑤绿色饭店常常站在传统的意义上看待饭店的安全与健康问题;生态饭店则从生态学的角度,全面解决饭店、人与环境三者之间的生态安全和生态健康。⑥绿色饭店满足于引导或改变客人的消费习惯;生态饭店则全面推广饭店服务、饭店消费的生态伦理、生态道德和生态文化。⑦绿色饭店以自创为主,客人配合为辅;生态饭店则依赖于全社会的参与、支持和共同建设。⑧绿色饭店把环保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强调参与性;生态饭店则把生态作为一种品质追求,注重经济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统一。中国饭店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与经济的可持续、环境的可持续相一致,饭店业越来越需要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需要严谨、规范的学科体系作为支撑。由此可见,实现由“绿色饭店”到“生态饭店”的理论提升,不仅是饭店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饭店管理学科建设的时代要求,更是中国饭店业调整结构,产业升级,提升品质,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
四、生态饭店的概念及内涵
在国内,“生态饭店”已经不是一个新名词,从2005年开始,萧歌、张东亮、薛惠锋等专家、学者相继提出了生态饭店的概念,并对生态饭店经营管理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本文认为:“生态饭店是一个基于生态学原理而建立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是在全面协调饭店、人、环境三者互惠共生、稳定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效、安全健康、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饭店”。
生态饭店的概念的内涵包括以下要点。
(1)生态饭店的理论支撑是基础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科学发展观、经济学、现代饭店管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有机结合。饭店企业是为经济效益而存在的,离开经济效益去讨论生态、社会效益,对于饭店业来说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因此,生态饭店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基础,用生态学的一般原理来协调、解决饭店系统内部,以及饭店、人与环境三者之间的生态问题与环境矛盾,以达到饭店与环境的稳定平衡和互惠共生。它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在饭店业中的运用和发展,是饭店业的应用生态学。
(2)生态饭店有4大建设目标:①经济高效运行;②安全健康舒适;③环境友好持续;④社会和谐稳定。它们分别是对应饭店自身、人、环境和社会4个方面而提出来的。站在生态系统的角度看,就是要建立一个趋于稳定、平衡的饭店生态关系,谋求饭店与其所依存的生态系统之间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饭店内部稳定平衡,饭店与环境之间互惠共生,可持续发展。
(3)构建生态饭店的关键环节是生态设计。饭店是一个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系统中的所有生态因子都是人为筛选的结果,系统的结构是否科学合理、系统功能能否有效发挥、系统运行是否稳定平衡,都依赖于恰到好处的设计。
(4)饭店的生态本质是消费或者消耗。饭店能量的输入、废物的排放,都依赖于城市、景区或更大的生态系统。如果没有城市(或景区)这个大生态系统,饭店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和意义。作为一个生态因子,整体上饭店就是一个消费者,其生态本质就是消费。因此,饭店从它产生时就是其所在地环境(系统)的天然威胁。生态饭店的建设目的就是,如何使饭店整体上对环境的负反馈达到最小,包括隐患最少、排放最少、污染最小、消耗最小。
(5)饭店、人、环境三者组成了生态饭店的“三元结构”。它们是饭店所有生态关系的基础,也是饭店诸多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不同的饭店思想对“饭店、人、环境”三大元素(因子)的认识和理解,有很大的差别。人是饭店三元结构的核心,是生态饭店结构布局、功能定位、作用发挥的基础,是生态饭店最主要、最活跃、最不稳定的因子,是生态饭店的主体。人是饭店与环境的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子,人是生态饭店的绝对主体,它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更是调控者,也是设计者、管理者、服务者;它是自然的人、经济的人、社会的人,也是文化的人,道德的人,同时还是污染的人、具有隐患和威胁的人。
(6)生态饭店的研究内容是:饭店、人与环境三者之间的生态关系及其规律。认识、研究、探索、揭示、掌握饭店、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与规律,不仅是饭店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饭店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使命。
(本文作者:生态学博士、江西省旅游规划专家 洪文艺)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