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终于有了大块的时间可以挥霍,于是下载了高清版本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来看,算是犒劳一下自己。2000年曾经在维也纳听过一场音乐会,不过那是在奥匈帝国皇宫的一个偏殿,与金色大厅无法相比。幸好现在资讯发达,在家里也能够领略维也纳最著名音乐厅的鲜花、音乐和富丽堂皇。
对音乐,一向只是“附庸风雅”的级别,连乐队的各种乐器也分辨不清楚.很多时候,听音乐只是一种形式,为的是寻求一种宁静,或者是为了让脑子好好休息一下。也有的时候,一边听音乐,一边脑子里在想一些其他的事情。这种“配乐思考”的状态可能许多人都有过。毕竟在音乐方面我们只是消费者,而不是专业人士。好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通常都是演奏施特劳斯家族的乐曲,象《蓝色多瑙河》、《拉德斯基进行曲》之类的保留曲目也大都耳熟能详,因此还能够听得似模似样自得其乐。
音乐会的曲目大同小异,于是以对指挥家的喜好程度来区别2007和2008两场新年音乐会。比较喜欢2007年的音乐会,担任指挥的是印度的指挥家祖宾•梅塔(Zubin Mehta),他的指挥感情充沛,表情生动,富有现代气息,对乐曲的处理干净利落。2008年的法国指挥家乔治•普莱特(Georges Pretre)名望很高,也是大师级的指挥家,但毕竟以83岁高龄出场,给人感觉有点于心不忍。据说在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采访时,他要求“告诉中国观众,我才83岁”,看来对指挥家来说,年龄已经不是问题了。
对指挥家的兴趣,主要是感叹于指挥与乐队的那种高度默契。在指挥家的手指或指挥棒下,乐队的每一位成员共同创造出一个个优美的乐章、一首首令人心旷神怡的乐曲。指挥、乐团成员,还有金色大厅里的观众,一起成就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这也许就是我们所神往的“和谐社会”的场景。
我边看边在想:那乐队里面的每一位乐手,都是某个领域的顶尖人物,可是当他们作为乐队一分子的时候,都会随着指挥家的手指,兢兢业业地发挥他的专业素养和技能,让手中的乐器流淌出“涓涓细流”,汇入整个乐队的音乐创作过程中,成为“天籁之音”。正是乐手和指挥的精诚合作,才有了维也纳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等等享誉全球的音乐团体。在我国的音乐家中,已经不乏像盛中国、马友友、郎朗这样的杰出音乐人,但却缺少世界级的乐队,似乎也没有世界级的指挥家。
我还在想:金色大厅里的观众席上,也许大都是皇公贵族、商界名流、政治精英和社交名媛,可是他们都是那样的彬彬有礼,对乐队,尤其是对指挥充满了尊重和敬意。他们时而凝神倾听,时而发出会心的微笑,时而热情地鼓掌。这显然是一批懂得欣赏音乐的人,他们能领会音乐的语言,能够跟乐队和指挥用心灵交流。最后,当乐队演奏到《拉德斯基进行曲》时,他们按照指挥的手势,随着节拍整齐地鼓掌,俨然也成了乐队的成员。这样的场面,确实能够为新年的来临,为社会的文化和文明加上欢乐的注脚。
联想到饭店是自然而然的,有点职业病的特征——“非典型性职业病”。我想象着,如果饭店也像这样一场音乐会,那应该是一种很美的境界。饭店的员工就像一支乐队,饭店的总经理就像指挥,而观众好像是饭店的客人……
曾经担任饭店总经理,也有许多在总经理任上的朋友,因此我最想证明的自然是:饭店的总经理就好像是乐队的指挥,就像是一个指挥家。
“指挥家是诠释者,他必须是一个完美的音乐家,对于总谱的每一个细节有深入的理解,并具有把这种理解传达给他人的能力。从而把乐曲塑造成一个统一的、令人信服的整体,演奏出最美妙的音色。
指挥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指挥家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同一个乐队或合唱队,在不同的指挥率领下,其表演风格往往有显著变化。即使同一首乐曲,经不同指挥家的精心处理,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这是一份介绍指挥家的资料里说的。
“指挥家非同寻常……他必须站在作曲家的角度来思考,他一定要掌握好面前的乐队,必须让乐团的乐手确认,不管有多少乐手,六个、七个、八个,还是80个,90个,甚至150个人,他比他们所有人都懂得多。他必须能够应付一切,并有绝对的权威——近乎独裁的权威。”这是小提琴家伊萨克•斯特恩(Isaac Stern)对指挥家的描述。
我最感兴趣的则是意大利指挥家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据说他有惊人的记忆力,是作曲家当中背谱指挥的先驱,他还曾经拒绝去纳粹法西斯统治下的德、意、奥等国任指挥。“托斯卡尼尼是一位具有伟大精神的艺术大师,他的身上有着作为指挥大师应具备的高度激情和全面素质。在指挥时,他能够从身上迸发出一种磁石般的吸引力,把乐队队员、合唱人员、歌剧演员乃至全场的观众都不知不觉的吸引和融汇到他所构想和创造的音乐境界中,从而取得巨大的、辉煌惊人的艺术效果。”乔治•普雷特曾经评价道:“托斯卡尼尼是第一个真正理解指挥艺术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它指挥家都是他的后来者和学生。”卡拉扬年轻时为了研究探索托斯卡尼尼的指挥艺术的真谛,曾经偷偷躲在托斯卡尼尼的排练厅中的幕布后面窥视他的排练。很可惜,只在一部纪录片中看到过托斯卡尼尼指挥的片断,没有能够更多领略他指挥的迷人风采。
写着写着就有点刹不住车了。主要是这些有关指挥家的故事确实很吸引我,而且我认为对饭店总经理会有所启发。有人把饭店团队比作部队,比作球队,看了音乐会和指挥家的片子以后,我觉得比作乐队更合适一些,饭店总经理和指挥家的相似之处就更多了。另一方面,我也很希望饭店的运营、管理和服务就像是一场音乐会,通过乐队(员工)、指挥(总经理)和观众(客人)的通力合作,“演奏”出和谐的乐章。
还想给终日忙于工作的饭店总经理提个建议:找时间听听音乐,因为有人说:“当你听到一首乐曲时,你会觉得如沐春风,就好像音乐家在对你说:你不孤独,我与你同在……”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