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酒店管理巨头希尔顿已全面加速在华扩张。
“在未来的3-5年,希尔顿全球酒店集团将在中国增开115家新酒店,覆盖城市超过70个,除了一线城市,二线省会城市、旅游休闲以及经济开发区等城市,也均是希尔顿酒店的主要分布区域。”希尔顿全球大中华区发展资深副总裁李威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过去25年里,一向“保守”的希尔顿在大中华区拓展的酒店总数量不过43家。但2013年,这家跨国酒店巨头对中国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将中国确定为希尔顿全球在美国之外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缘何突然加速在华扩张
记者:突然加速在华扩张的背后,有希尔顿酒店集团的哪些考量?
李威豪:2006年之前,有两个希尔顿的体系,一个在伦敦上市,另一个在北美上市。伦敦希尔顿公司的品牌非常有限,和美国结合之后,实现了资源重整,后来也被黑石私募基金收购,他们也非常支持我们在新兴市场做开发,整个步伐就这样转型。
如今中国出色的市场表现、蓬勃发展的经济及日益增长的国内和入境旅游者,都为专注服务酒店业务的开发提供了强劲的需求。这也是我们将中国确定为希尔顿全球在美国之外最重要市场之一的原因所在。另外,我们也注意到中国经济速度与商业地产商机。随着近两年来中国商业地产市场的繁荣,包括二三线城市的商业地产建设兴起,也客观上增加了我们进入的机会。这几年很多二三线城市商业物业整体体量增加,相应的酒店物业体量也在增加,来找我们做酒店管理的需求也非常多。
记者:这115家新增酒店将如何布局,基本的选址方式是什么?另外,我们注意到,这次希尔顿扩张,引进了一个中端的希尔顿花园酒店品牌,首期选址丽江、成都、丹东、哈尔滨、湖州等二三线城市,这是否意味着希尔顿在向二三线市场下沉的举措?
李威豪:目前这115家酒店已经完成了前期选址签约,3到5年之内都会开业,在中国70个城市都有运营,是覆盖了所有的省会城市和比较发达的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具体就要看生活潜力。但这 115家酒店都要符合这些要求: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开发区、旅游景区。
引入希尔顿花园酒店这个高中端价格品牌,主要是考虑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商务旅行的需求日益增多,商务旅行者期待高性价比的服务和设施,更需要高效便利地处理工作事务,高级中端价位的酒店品牌在国内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同时,希尔顿花园酒店也是希尔顿全球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最快、扩张最迅猛的品牌。但这种需求并不局限于二三线城市,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未来希尔顿花园酒店也完全有可能进入。
提速背后是否暗藏风险
记者:这115家新增酒店是自持物业,还是传统的酒店品牌委托管理模式?你们一般选择与哪些开发商合作?
李威豪:其实,即使在希尔顿内部,每个国家的策略也不同。比如北美,大量希尔顿酒店是连锁加盟,在澳大利亚我们也有自己的自持物业。不过目前筹备中的中国115家酒店,全部都是跟开发商签署的品牌委托模式,他们建物业,我们做酒店管理。用开发商现在持有的物业做一些改造,然后输入品牌管理。我们每年收取管理费,这个收益模式是目前全球连锁酒店品牌的基本运营模式。
目前在中国合作的开发商非常很多。我们通常和大型的房企合作,比如中粮、万达、世茂。但也有一些做实业的企业,如福建的恒安集团和我们签署 6个管理协议,以及一些区域性的开发商。
记者:众所周知,在商业地产各种物业类型中,酒店物业的回报周期可能是最长的。有观点认为,一些开发商给予新兴区域增开五星酒店是为了提升周边项目的物业价值。作为酒店管理方,如何协调这种利益取向?
李威豪:总体来看,开发商的考量和我们比较相似,我们要考虑到这个开发商的回报,因为他不赚钱;我们就不赚钱,毕竟他是甲方。我们要考虑到他的测算,才可以跟他们有合作。我们这个管理费是跟酒店总收入挂钩的。如果是很大体量的希尔顿酒店,正常收的管理费是比较高的。
此外,我们的选址一定会找第三方顾问来做市场调研,详细做一个需求和回报的测算。我们所进行的合作,通常都是认为长远或者中期都有盈利、成功的概率。低过一个价格,一个固定的指标我们就不会考虑在那里推出一个五星级酒店。
记者:近几年来开发商在各地兴建酒店物业,包括对高端国际酒店品牌需求大量增加,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李威豪:作为酒店管理方,我们不会认同酒店管理对于提升整体项目房价的做法,开发商要开发酒店,首先要考虑到地区实际的需求,这种共识是双方合作的基础。
当然我们要看到,并不是很多开发商都是为了提升综合物业的价值而做酒店的。我们注意到很多原本做住宅开发的开发商,包括一些短期商业物业投资的开发商、实业企业、投资机构,目前对运营酒店物业都有兴趣。他们主要是看中了酒店物业未来的长期稳定回报,对这些企业来说,一旦运营成熟酒店物业就是非常优质的资产,远比短期的出售型物业更有价值。
记者:仅希尔顿一家酒店集团在中国未来3到5年就要增加115家酒店,你觉得这种速度会不会有短期过量的风险?
李威豪:在有些城市,我们看到一些短期过量的风险。但与此同时,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又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地方出现了短期性的过量,但有些地方还是存在短缺状况。我觉得,只要按照比较科学的分析去做,还是有利于市场发展的。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