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式思维被奉为神灵的时代,我们感受着来自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和快捷,BAT的成功加速了互联网类企业的高速发展,各种抢占入口的商业行为不断上演,行业间的并购规模不断的刷新历史记录,不能不说,互联网企业已经被成为炙手可热的聚宝盆。
相反,那些夭折在互联网的企业却很少被人提及,例如:饭统网、瀛海威、FM365 、炎黄在线 、雅宝网 、酷必得等等,这些互联网企业已经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这些企业都曾经在他们的那个时段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名列前茅,为何这些红极一时的企业轰然倒下,不仅要再一次问,这些以在互联网思维下成长起来的企业为何一去不返?大家在努力追求的互联网思维就是当今企业的终极目标吗?互联网思维真的是解决一切症结的万能良药吗?
苏宁应该是传统企业向互联网企业转型的一个特别案例,早些年,国美、苏宁、五星等等知名和不知名的家电销售网络铺天盖地,互联网时代后,苏宁云商是他们当中转型比较早的企业,一直希望能通过互联网模式改善现在单一的产品平台,并寄望于苏宁云商能成为真正的产品平台,可是,实际的情况是,苏宁云商还在苦苦的挣扎,2014年苏宁发布Q1财报,亏损4.3亿。
另外一个例子是中国国有四大行和各大商业银行的例子,自从阿里成功后(虽然阿里在早些年从来没有说自己是互联网思维,也不是什么平台公司,这些互联网思维和平台公司的名头的确是在他们成功后,那些评论家和理论家给他们的冠名),各大银行业纷纷寻求在互联网时代的得到自己的份额,他们也希望能通过超过任何一家企业和组织的会员数量打造自己的商业平台,可是结果呢?大众消费者甚至不知道各大银行有这个平台,不免给这些超级资金大佬带来了一个笑柄而已。
类似的有很多,他们都希望建立自己的平台,并且依照所谓的以平台为中心,不断发展边际收益这种被大家封为极品商业模式实现他们更大的企业帝国,那些在资金、人才、管理等都很出色的公司甚至认为他们已经找到了企业运行的乌托邦,可现实却是,自己一直穿着裤子却不知道(其实,很多企业本来就是平台公司,只是没有人冠名而已)。
部分互联网公司的成功,让互联网思维一夜间成为茅山道士的万能神药,互联网企业思维以平台为核心,不断在平台周围建立收益,这是以平台为中心的企业基本模型。如今,中国公司在疯狂的以此模型建立标准,试图在某一个行业找到入口并建立自己的收益外延,当一个公司的收益外延被另一家公司当做平台或入口来搭建或一批公司当做平台或入口的收益外延被搭建,平台还可以存活吗?阿里搭建了国内乃至世界比较成功的平台,如果以平台论来说,它应该可以在更多的平台上获取成功,然而,来往、快的打车、菜鸟物流等等重资投入几乎打了水漂(最起码,目前没有看到这几项投资的成功,或者这几项投资收效没有想象的那么快、那么丰盛,最起码现在还没有成功),投入巨资的产业成了马云的后脑勺,不断烧钱的背后始终无法达到预期。
平台可以分为社交平台、交易平台、咨询平台、及时通讯平台、娱乐平台等,平台的目的是为了聚集人气实现收益转换,平台公司最为核心的理念是将最有价值的产品免费,形成更大量的平台效应,如果说以平台中心的企业值得推崇,那么,最早最成功的平台不属于任何互联网公司而是银行业。银行业对于平台的认识高于任何一个行业,通过资金储蓄者和借贷者之间的搭建,汇集成为了历史最为久远、最为重要的平台公司(银行业不仅给储户免费管理资金,比传统的平台公司更优秀的是,银行业还给储户来带存储汇报),并且在这个平台上衍生出了多元化的投资获取巨额回报。平台从来就而不是今天企业独有的特性,但用平台来形容公司却是近些年的事儿,除银行外,中介、贸易、保险公司等很多企业都拥有平台特性,只是,这种存在的几百年的模式却在今天被大家封为圣坛。
目前最有掌声的互联网公司主要侧重于社交平台、交易平台、咨询平台,例如腾讯、阿里、百度都是这些平台典型代表。腾讯以社交平台为基础,在网游、增值服务方面获益良多;阿里以交易平台为基础,主要在电商方面获取利益;百度以咨询为平台发展广告推广服务;现在,这些公司的平台外延已经受到了类似于网易、搜狐和无数暗藏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小公司的关注,甚至本身BAT本身就彼此试图冲击对方的业务,
在另一些互联网时代诞生的公司或者个人,也在用另一种方式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好处比如:罗辑思维、众筹网、拉勾网、酒店产权网等,这些公司所涉及的细分市场可能是以前没有的,他们以互联网为工具,用一种更细的行业细分完成产品和互联结合的最佳搭档。
广为受捧的马佳佳被认为是最具互联网精神的一人,说心里话,我认为这是舆论及大众强迫给马佳佳带上的帽子,她脑袋上的标签90后、互联网精神等帽子和他本人没有一点关系。蔺德刚说:“马佳佳只是财经频道的娱乐人物而已”。不论马佳佳被大家赋予什么,但是她的方式顶多是个社会的个人营销行为,和互联网思维一分钱的关系都没有,马佳佳被不断的冠以互联网思维的原因,我想和那些试图把一切成功归属于互联网思维成功的“互联网老师”有关。真正的互联网公司成功数量远远赶不上互联网思维的“导师”的成功,有那么一天,互联网泡沫吹得足够大的时候,所带来的灭亡就是那些鼓吹互联网精神的人造成的。
冷静下来后,我们需要考虑,企业的发展是需要互联网思维还是互联网思维需要企业?什么样的企业需要借助互联网思维?在互联网时代,那些“急脾气”的企业家们试图把任何东西都要放到网上或者把自己的企业千方百计扣上平台公司的噱头,产品基础还没有做好酒喊着要放大平台的生意,这样的企业不倒下那就是真的老天没有眼。
我始终认为,那些用户思维才是真正的互联网思维的首要因素,用户需要什么?现在需要什么?将来需要什么?这些需要企业实实在在做用产品来满足消费者(当然,产品可能是无形的),苹果的产品有破坏性,打破的人们对手机的理解局限,产品本身的体验性很强,这是他成功最重要的一个因素。然而,那些既没有产品特点和没有服务支持的公司何来资本在互联网思维下成功呢?
总结1:互联网思维催生的企业一定是产品优秀的企业。
聚人气是互联网思维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公司想要人气,那就必须成为大众消费品或者必备品,公司往往都是在某一方面非常具有破坏性的公司,他们把最核心的产品免费吸引人群比如360、腾讯、淘宝(低价)等,或者把产品做到极致比如苹果、特斯拉等;流量就是能量,免费就是收费。但是,那些既不是大众消费品也不能为消费者带来免费经济的公司梦想做成平台公司是有很大难度的。小米一直不想承认自己的手机公司,而更希望别人称他为平台公司,可是小米就真的能成为平台公司吗?据相关信息报道,小米的M1产品已经严重滞销,仓库存量超过6亿,然而小米希望通过手机的配置取得市场认可的做法已经没有明显的优势,未来的优势在哪里?小米还需拿什么来做新的平台?这些都是这些自认为是平台公司需要的生死攸关的问题,如果产品没有超越性的竞争优势,何来平台而言?
总结2:那些能为客户少花钱、多赚钱的大众消费品公司才有平台公司的基础。
跨界可能是互联网思维的更大的诱惑,很多企业发展到天花板的时期,多元化跨界式发展已经成为了重生的新力量。互联网思维下,企业真的可以无限的跨界发展吗?比如:肯德基的轮胎和米其林的轮胎你会选择哪个?杜蕾斯的汉堡和麦当劳的汉堡你会选择哪个?保洁的可乐和可口可乐你会选择哪一个?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即使现在我们认为非常成功的公司比如阿里、百度、腾讯,他们这些公司所通过平台实现的产品线仅仅局限于和他们公司主营产品非常相关的前提下进行的(对于他们利用资金投资其他行业的不能计算在主营业务平台),而不是站在有距离的两块板上。
总结3:平台公司更应该给自己画个圈圈,超出圈圈的业务不要轻易涉足。
很多社会的精英人物已经把互联网思维形容的无可挑剔,甚至比那些互联网公司的大佬还要精辟,以上我所作出的总结也只是基于他们总结的基础上评定,或者说是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几个方面。可是,几乎没有人对互联网另一个潜藏的特征进行评说,那就是破坏性。现有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和将互联网思维运用比较成功的公司,他们都具有对原有传统行业的破坏性,对这一点的感悟,我要感谢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创新者的窘境》,互联网思维是将原有的传统商业和盈利格局进行毫无保留的破坏,在技术方面、在沟通方式上、在盈利模式上,不能对原有的传统公司或者在互联网时代原有的互联网公司进行破坏性颠覆,或者破坏性程度不够,都难以成为所谓的成功,也就谈不上互联网思维的成功。
总结4:打败微信绝对的不是另一个微信,但可能是&&。
未经里屋里书面许可,对于注明"里屋里"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里屋里(021-61846897)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