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饭店业在成长和发展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在产业化、专业化和资本化的同时形成了一种强大和清晰的“饭店文化”。
这种饭店文化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Post modernism)的深刻影响,给全球不同的地区和城市带来了意识形态的影响和物质繁荣的标记。不仅为饭店业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充实着科学技术的基础,并且支持和鼓动着全球旅游休闲和餐饮住宿消费的大潮流,为地区经济的振兴做出引人瞩目的表率。应该说,当经济机器披上了漂亮的文化外衣的时候,它会变得十分美丽和动人。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需要同步发展的社会来说,这应当是好事。
今天,再次思考饭店文化这个命题,深感仅仅从表面风格来评价饭店文化难免平浅,而饭店文化与饭店命运之间的关系才是饭店生命的核心。
十多年来,我和我的345团队规划设计的大小饭店已经超过二百家了,其中就有不得已的快速产品,虽然熟练有加,却难免心存遗憾。和有些欧洲设计师一年完成一个设计的饭店作品相比,其深度之差别可想而知。而其间差别最大的,可能就在饭店文化的创作方面。
“饭店文化”,究竟是饭店穿在身上的一件漂亮的衣服,还是饭店自己的健康身心?说实话,不少人是把文化当成“包装”来用的,以至于有些饭店的公共区看上去像个展览厅,有的则像个热闹的戏台,非常表面化,“杂俗”的现象很严重。
其实,相对于饭店这个物质实体来说,饭店文化的创作完全是为了造就一个修养深厚、性格开朗、形象阳光健康,而且颇有人缘的精神实体。这是一种足以带动城市、激励社会,以致感动每一个客人的丰富生动的文化载体,而决不仅仅只是一个建筑,或者只是一个能给人食宿条件的饭店。我们坚信,除了保障合理的运营功能和安全、方便、舒适这些指标之外,饭店还需要感动客人,需要赢得客人发自内心的喜爱和信服。这种精神层面的工作,似乎只能从饭店文化的策划和实施中去解决。
没有科学专业的规划设计建设,饭店不会有健康的身体;同样,没有文化的内蕴和力量,饭店就不会有朝气蓬勃的精神。两者都与饭店的命运息息相关,实在难以或缺。
以我之见,饭店文化的策划和创作大致有几个层面的工作需要逐一展开进行:
第一,是要寻找那些被饭店所在地的人民已经长时期地、深深地接受了的历史认知、宗教信仰、社会习俗和文化追求是什么?以及人们对当地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又是什么?这些寻找的结果经过归纳整理,将被奉为饭店文化定位的“根”。这是因为,饭店其实是根植于城市大生命中的一个美丽的“小生命”,她的营养和水份皆由“根”而来,她所处的社会和人文环境都离不开这个“根”的滋养和保护。如果游离于这个道理之外去建设饭店,脱离地域文明的土壤,就会与根本的规律相悖,给饭店种下未来的苦难。这些年,设计的饭店越多,观察走访的饭店越多,心里的忧患感就越强:因为我们至今仍然能够看到许多和历史,和人民,和大自然,和社会,和经济规律,甚至和自己的良知相抗拒的饭店建设项目在前仆后继地牺牲着;也看到我们与发达国家在饭店建设理念和规划设计方法上的太大的差距始终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缩短。不要说花功夫做“文化寻根”,有时因为时间紧,正常的设计程序也难以保障。
第二,是在收集和研究大量“根”的素材之后,选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最适合饭店应用的几个内容进行艺术上的提炼加工,使之成为饭店设计中的文化元素,就像从根系生长出来的枝芽,沿一条主脉蔓延,最后形成一株整体的“饭店文化氛围”的大树。在饭店室内设计实践中,我把这段工作称为“文化元素设计”,分为图案设计和造型设计。有没有这个阶段的设计,对饭店来说就像有没有塑造性格一样,而没有性格的饭店其生命力必定十分脆弱。
所以,在很多高档的现代饭店中,对文化元素进行艺术提炼的水平是非常高的,其简约抽象的能力和高雅优美的效果足以使她们成为完全独立的图案艺术作品或造型艺术作品。
东京康拉德饭店(CONRAD TOKYO,属于希尔顿饭店集团的当代版超豪华饭店品牌)把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代表竹子和樱花,作为文化元素设计的主题素材,被设计师的艺术之刀修理成几种抽象概括的图案,在饭店内部的地面、墙面上,甚至在电梯轿箱里,都静悄悄地若隐若现着,丝毫不事张扬却又让人感受清晰。其中的隐喻,其中的节奏,其中的美学力量,就在这低调的、图案化的文化讲述中不知不觉地感染着每个客人。
饭店第28层是饭店的接待大堂,十米多高的空间里有一副巨大的现代风格抽象绘画,效果十分强烈,出自日本当代最著名的,已95岁高龄仍健在的女画家篠田桃红之手,这个震撼足以让人记忆深刻,所以大堂里一切习惯印象中应该出现的大大小小的挂画就都消失了。然后,当你走向饭店的深处,走向餐厅,走向你的客房时,那些“竹子和樱花”的特有文化饰语便又开始无所不在地、慢慢地、低低地述说起来……
深圳华侨城洲际酒店缘于身在新城市,没有太深久的历史传统文化可循,于是取西班牙风格做“主题饭店”设计,也算与整个华侨城休闲娱乐的市场定位相吻合。而她的文化元素提炼中,就少不了西班牙的那些“根”源。设计师把西班牙斗牛的造型和西班牙近代著名的建筑师戈地(Antonio Gauti, 1852-1926, 欧洲19世纪末期新艺术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创作的彩色马赛克碎拼的艺术手法结合起来,在饭店的交通区域中摆上了一个又一个色彩不同但造型类似的“戈地斗牛”,使西班牙风格的文化主题通过这个造型创作的小角色,在整个饭店里轻易贯穿起来,既有趣又有很强的文化感染力。
第三,是要把这些“根”的元素,把这些已经被提炼和设计了的图案和造型,统统再做一次轻重缓急的节奏处理。该强调的重点就高调推出,“制造惊喜”,但见好就收;该轻声细语的就娓娓道来,时隐时现,让客人印象深刻,却决不讨嫌。
这里有太多的细节需要平衡、比较,再简约、再设计,不能把所有找到的文化元素都放到饭店里,也不能把自己喜欢的图案和造型都堆上来。饭店的文化设计,到此时已是多一分则太多,少一分则太少,如同一首交响曲,四个乐章有主有次,有叙事有华彩,缓急有致,旋律优美,节奏分明,毫无赘述之言。设计师的修养,在这个时候立见分晓;饭店的经营,更是借来文化与艺术之功,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这些,是对饭店文化的感想,也是对饭店命运的期待。不知道是否“饭店文化100%决定着饭店的命运”,但至少可以说:饭店,没有文化就很难感人,很难成功。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