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数千年来,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杭城的空气中总是浸润着一股浓郁的茶香,风雅的茶商世家,芬芳的茶文化,作为城市历史的重要部分始终绵绵不绝地传承着,而汪庄,也即汪裕泰茶庄,作为这段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笔,以其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和汪自新的精心经营,声名鹊起,一时间茶商云集,门庭若市。
当历史转到了1958年,在著名建筑大师戴念慈先生的主持下,汪庄以其大气恢弘的建筑,宽阔如茵的草坪,古意放达的园林昭示了自己的新生。在以后的十几年里,毛泽东先后27次下榻汪庄,在此学习思考、接见外宾、处理国事,因而杭州被毛主席亲切地称为“第二故乡”……
说了汪庄的这些,或许大家都有所耳闻;但你却不一定知道,当年汪庄的女主人极擅抚琴,曾在汪庄专建“琴巢”,在巢内满壁悬挂《琴谱》墨拓,珍藏名琴百余张。当杭州举办第一届西湖博览会之时,在博览会上所展之历代名贵古琴,如名曰“流水潺潺”、唐琴、宋琴等等均出自作为评议部委员的汪自新珍藏。除此,汪庄主还喜欢制墨,将琴谱琴韵糅进墨中,不仅墨拓《琴谱》挂满齐壁,又按琴型取松烟造墨。
当岁月的长河蜿蜒至癸巳秋月,汪庄又一次以自身深厚的积淀为滋养,华丽转身,崭显新颜。
走进新改造的三号楼门厅(也即先前的琴巢),扑面而来的是悬挂在墙上的两把古琴和《琴谱》墨拓,再现汪庄原主人的制墨手艺。里侧书吧墙上一排排的文字其实是一张张琴谱,在没有五线谱的年代古人就是用文字及代码的形式来识谱,细瞧一下,那些弯弯曲曲的小字,其实就代表着一个个音符。而琴音萦绕,辅之墙上陈设的《高山流水》、《渔樵问答》、《阳关三叠》等曲谱,楼道楼梯转角处点缀的琴谱名,顿然有了“管声依折柳,琴韵动流波”的意境。
三号楼19间雅致的客房(12间尊享豪华房7间尊享豪华套房),将传统建筑、现代装潢艺术、琴文化以及智能客控系统完满融合,仿若琴韵小筑,诚邀天下宾客。
在一面西子湖水的温柔怀抱里,在雷峰塔影的映照下,汪庄——这颗西子明珠正焕发着越来越迷人的光芒。
评论
全部评论